世人常讲无利不起早,利之用已深入人心,资本求利,利之用已过于放大,偏执于一端其害无穷。当下之人唯利是图,世风甚是危矣。
论语里记载,子罕言利,罕:少也。程子也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罕言。朱子语类讲罕言者,不是不言,又不可多言,特罕言之耳。罕言利者,盖凡做事只循这道理做去,利自在其中矣。如'利涉大川','利用行师',圣人岂不言利。但所以罕言者,正恐人求之则害义矣。然圣人若不言,则人又理会不得如何是利,故不可不言。但虽不言利,而所言者无非利;虽不言仁,而所言者无非仁。 钱穆先生也说,利者,人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故孔子罕言之。盖群道终不可不言利,而言利之风不可长,故少言之。
寓以为论语里记载夫子罕言、不语、慎、绝。夫子以中庸为方法,以正、直、智、仁、勇、信、敬、宽、温为取舍。故而夫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慎齐战疾,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论语里夫子言仁比较多,夫子曾说过:命矣夫!子夏也说,生死有命。惟少言逐利,逐利主张“见利思义”。
今人只顾逐利,忘记了义。夫子也早有预言,夫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此乃真是千古名言警句啊,于今天而言仍然是切中要害。任利而为,物欲横流,毫无节制,今天群体而怨起,利不得之者怨声载道,利得之者也怨声四起。如果静下心来回顾,任利而为,唯利是图的结果是什么呢?六亲不认,同道反目。为了利益不惜同类相残。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人为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惺惺相惜本是同类关怀的基本属性,但都不能唤起因为利而去伤害同类的良知,非人之举,问题到这个地步就严重了。
古人和今人都常讲富贵,富贵也可求,但只求富贵,而没有人间道义为基,此富贵不是吉祥之富贵。道德经也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有是大业,但日新为盛德,日新其德才可无咎。程子说:计利则害义,但又不能不求利,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之本在欲望。欲望生之力,但也是亡之因。人们只知其为生之力,而忽略了其为亡之因。所以把握这个度才是道。
利义之辨永远都在人的心里和社会的关系中,不把这个关系处理好,无论那一个个体和社会群体都会出现大问题。欲海无边,实为苦道。欲望无止境,求利无边界,个体的人终将是人心不安,群体的社会必是乱象丛生。夫子讲中庸,以中为用,就是让我们不要极端,既不要见利忘义,又不要忘利而负义。利字体现对立统一,是辩证法。利字边上一把刀,要趋利避害,见利思义方为上策。义利皆有仁性,仁者爱人,仁主生,生生为大道。可欲之谓善,这才是儒家的主张。善恶在可欲和非可欲之间进行了甄别,知善知恶是良知,扬善弃恶为格物。自净其意,在于明是非、知美丑、辩善恶。
易经说:“成性存存”,没有利不能存,没有义不能存存。义利是乾坤,天地生育万物,方能品物流行。天为义才能云行雨施,地为利才可含弘光大。义以方外,敬以直内,利要敬慎。义利虽是名词,但意义重大,不可不晓明。夫子罕言利,不是不说而是侧重义。而义之基是仁。仁义是我们本源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可忘记。今人忘了义,人心将会是个大问题。言利宜慎不可不思。易经说:利者义之和也。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