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公众号新世相做了个活动。它将豆瓣排名前一百的书列出来,让你选择你读过的书,然后系统自动给你生成一张海报。我弄完以后惊奇的发现,我尽然读过了其中的31本。我尝试着回忆那些书里面的东西,经过吃力的寻找在大脑内存条里找出一些断断续续的记忆。但当我想再进一步感受的时候,那些模糊的东西却摸不着。就像小时候,趴在水边看看月亮,忍不住用手去摸,感觉到的只是刺骨的冰凉。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人是最厉害的,也最为不靠谱。尤其在记忆方面,所以一个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看谁能更好的使用工具。就像新世相做的这个活动,如果是我自己对我读过的书做个记录,就不用新世相给我惊喜。要是我做做读书笔记,就不会有快感之后的失落。想到就做,那么为何不写写读书笔记,用工具去代替不靠谱的记忆。
说到读书,那么读书有何用?
曾经和人聊天,被问到读书有何用?(这里说的读书,指的是那些教科书之外,基于兴趣的读书)我是那样回答的,就像有些人喜欢打游戏,有些人喜欢足球。而他们因为喜欢,就愿意在上面话费时间和精力。读书也一样,只是千万个爱好里面的一种。而同样,打游戏能锻炼反应;踢足球能增强体质;读书可以让你感觉有趣。而一切爱好都有一个公同的作用,就是你可以找到一群和你一样的的人。而这群人是不同于因为血缘关系连结起来的亲人,也不同于合作关系连结起来的同事。他们仅仅因为一个虚无飘渺的爱好联系起来,但却让你的圈子更加完美和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有一个必填选项叫做爱好,这可不仅仅是为了看你是不是三观正确,还是为了利于他人对自己的圈子进行删选。大学时舍友喜欢打游戏,于是乎为了开黑他们组团逃课,而因此他们结下伟大友谊。对就是这样,读书只是一种爱好,就像有些人喜欢骑行,有些人喜欢游泳,有些人喜欢看岛国爱情动作片一样。读书和这些爱好并无差别,所以如果以后再有人问我,读书有何用,我会反问一句,你磁盘里收集的那么多老师的电影有何用?
读书是怎样的体验?
在某个阳光刺眼的下午,你闪进了意见咖啡厅,里面没有了刺眼的阳光以及蛋疼的高温,只有舒适的椅子和舒缓的音乐。你抿了一口咖啡抬头发现对面坐着一位老者,然后他给你讲那些他的经历,他的思考,他的癖好。而你听的时而口水在嘴里打转,时而反胃想吐,时而尿急想上厕所,时而义愤填庸。而当你想和他说话的时候,却发现,你的嘴被装上拉链或者是别抹上胶水。舌头在嘴里打转,声带不停震动,却没有一点声音。而当你伸手去摸那位老者的胡须,他却淡化在你对面的座位上无影无踪。而当你下次在此坐在这里,对面坐的却是一个让你直流口水的美女;而下下次坐在对面的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其实就是这样,读书就是和作者进行一次跨越时间可空间的交谈,不同的书就是不同的聊天对象。
该怎么读书?
聊天应该是两个人的事情,而在这场聊天里面我们尽然被缝上嘴,简直可恶。其实不是这样,你的你也可以发言,那就是你的思考,这个很重要。能不能思考决定着你是不是在这场交谈中有主动权。读书会在不经意间放大你的视野,改变你的认知。女人最会聊天,有句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所以她们知道的消息远远多于那些不聊天的人。我家在农村,小时候经常看见在某个炎热的下午,一颗大树下,几个女人叽叽喳喳。而如果你要想知道村里最近谁家发生了什么,比如谁家女人偷汉子了,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学了等等一些,你随便找个女的问问,他可以告诉你最为详细的情况。但这些人就如同现在的智能手机,完成了信息的传播。但却永远是个传播工具。
所以读书的主动权是思考,而不是读的多或者读的快。思考了有你的想法了,这会改变你的认知,虽然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就像前面说的,在记忆方面,人是最不靠谱的,虽然思考的过程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认知。但那些想法却会一点点淡忘,最好的做法就是读书笔记。钱钟书大学的时候读书,会在书的扉页上写自己的看法,前一段时间看一篇文章说,他去世后留下最多的就是读书笔记。既然他告诉你这个方法不错,我们也试试。
所以,我计划从现在开始,每读一本书,也把那些零碎的东西记录下来。把他们放在磁盘的某个角落,或者把他抛到网络的某个角落,偶然的机会有个人看见了,他正好也看过那本书,而他和我的想法不同,然后他默默的在心里想这个傻逼竟然是这样觉得。或者他是个激进的人,直接在网上把我揪出来,和我理论。于是我们大战三百回合,但谁也没有说服对方。但却在蝉声鼎沸的午后,在一大群光着臂膀的人中间,我们撸着烤串喝着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