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对人生比较迷茫,这段时间翻出以前买的罗素的《幸福之路》,觉得这本书写的挺好的,于是想好好的读一读。作者说自己曾经少年的时候也是怀疑人生,徘徊在自杀的边缘,后来不断用自己的方法,终于开始热爱生活。所以作为一个德行和智慧都不是很高的人,想从罗素的这本书好好地读起。
作者是分别阐述了让我们幸福和让我们不幸福的原因。从让我们不幸福的原因阐述了包括什么会让人不快乐,论拜伦式痛苦,论竞争,论烦闷与兴奋,论疲劳,论嫉妒,论犯罪感,论被虐狂,论舆论恐惧症。
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减少对自己过分的关注,不太过分在意自己的缺点,而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外部事物上,比如知识的分支和抱有好感的个人等。在论拜伦式痛苦中作者批评了一些持悲观主义的聪明人,指出人适合为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实际上的奋斗,而且褒扬了真正的爱情给幸福的人生所带来的意义。在论竞争中作者指出将竞争看做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不快乐的一个源泉,生活的最终目标不应该仅仅是追求成功,理想的平衡生活中应该有健全而恬静的享受内容。在论烦闷与兴奋里作者指出烦闷的对立面是兴奋,而充满太多兴奋的生活是使人精疲力竭的生活,需要不断借助很强的刺激来使自己兴奋,这会让人觉得这种兴奋是快乐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要想生活快乐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烦闷忍受力,忍受多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在儿童时期就应该培养的能力,幸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一定是平静的生活,因为真正的快乐只能长驻在平静的环境中。在论疲劳这一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神经性疲劳对人的伤害,指出了如何防止忧虑的产生,告诫人们在合适的时间考虑合适的事情,一旦决定作出就不要修改,优柔寡断是最容易导致疲劳的,较好的生活哲学和心理自律会防止忧虑的产生,而喜欢兴奋也是会导致忧虑的产生。紧接着作者论述了嫉妒也是导致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指出治疗嫉妒的唯一方法就是快乐以及精神自律——一种不去想无益之事的习惯。要想远离嫉妒,就应好好享受你面前的快乐,做你必须做的工作,避免与感是某种很深层的东西,它根植于无意识中,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对而产生的恐惧那样出现在无意识中。和谐的人格是向外发展的,应该按照自己理性的信念做,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反方向的、不理性的信念毫无限制地闪现出来控制自己。理性的人比永远受制于内心冲突的人更能自由地借助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外部目标,因为理性存在于内心的和谐之中。最无聊的莫过于自我封闭了,最令人愉快的莫过于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向外部世界了。自我分裂的人会去找刺激和能让自己分心的事,他喜欢强烈的感性,但这并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只是因为那一刻他可以离开自我,避开思维所带来的痛苦。只要没有这种顽疾,最大的幸福就会随最健全的官能而来。只有在头脑最活跃、忘不了什么事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极乐的滋味。在论被虐狂里作者总结出了四条行动准则,并凭借它们来预防被虐狂。第一是,要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第二不要高估自己的价值;第三就是不要对别人有过多的期望;第四就是别人琢磨自己的时间要少于自己琢磨自己的时间。在论舆论恐惧症中作者指出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舆论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舆论对害怕 它的人要比不怕它的人更加凶狠,聪明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生活方式而不应该过分的去在乎舆论。
罗素在《幸福之路》上半部分阐述了让人不幸福的原因,在下半部分阐述了让人幸福的原因,包括还可以快乐吗,论情趣,论爱,论家庭,论工作,论闲情逸致,论努力与放弃,在最后一章阐述了幸福的人的生活。
在还可以快乐中作者指出快乐可以分为两类,包括平淡无奇的快乐和浮想联翩的快乐,又称为肉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前一种快乐是面向所有人的,后一种快乐只面向能读会写的人的。任何一个能够发挥某种特殊技能的人都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只要他在发挥自己技能的过程中感到满足。对于普通人来说,友谊与合作是快乐的基本要素,工业社会比农业社会更能充分地得到友谊与合作。在这一章中作者最后总结幸福的秘诀在于:兴趣范围要尽可能地广,尽可能善意地而不是敌意地对待你感兴趣的人和物。
在论情趣中,作者指出快乐的人所具有的最普通、最独特的一个标志就是情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需要被拯救的机会就越少,因为如果他失去了一样东西,他能转向另一样东西。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无法对所有的事感兴趣,但是尽可能对很多事情感兴趣是一件好事,这样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尽管文明生活中障碍重重,有些人还是留住了自己的情趣,而如果能从耗费了自己大量精力的内心冲突中解放出来,那很多人就都能这样。情趣所耗费的精力要多于应付必要工作的精力,而这又要求心理机器能够平稳地运转。
在论爱中,作者指出缺少爱会让人们没有安全感,人们会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本能地任凭习惯完全彻底地左右自己的生活,以逃避这种不安全感。让自己成了单调生活的奴隶的人通常都畏惧冷酷的外部世界。在绝大多数情况,安全感本身就能帮助一个人逃离另一个可能深陷其中的危险境地。对生活的一般性自信,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多地源于习以为常的自己需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那类爱。只要爱的确能消除不安全感,它就能让人自由自在地对这个世界重新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在人感到危险和害怕时是被掩饰了起来的。拥有最好的那种爱的人会希望获得新的快乐,而不是希望摆脱原来的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