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对你放心,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这意味着这个人厚道,靠谱。
曾国藩出生于农民家庭,祖父、父母的文化都不高,他却最终成为“千古第一完人”。
他进入仕途后,一路升迁可谓顺风顺水,升迁速度之快,当时朝中无一人能及。后又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大清朝唯一一个文人却被封武侯的人。
当时政局不稳,内忧外患加剧,身在官场却能全身而退,去世时还能得到清政府的最高优待。
纵观曾国藩一生,他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做人做事之道脱离不了关系。
曾国藩一生都在探寻做人做事之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别人觉得放心、靠谱。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
“放心”蕴含着一个人的品格,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
话不多,我放心
与人交谈,总是对照别人的短处,夸奖自己的长处,或指着比人的短处不放过,都是为了贬低别人,从而抬高自己。
这样的行为是典型的心胸狭隘,被人所不齿,也容易遭人嫉恨。
所以说话要给自己留余地,从语言上把自己逼到绝境的人,绝对是愚蠢的。那些没有涵养、浅薄而又俗气的人,常常是那些滔滔不绝、嘴上不饶人的人。
曾国藩曾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务实”。
这些无不展示曾国藩的“戒多言”,也说明只有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会受人欢迎,口不择言、夸夸其谈反而会令人生厌。
曾国藩的“戒多言”起因于一件小事,当时的他刚升迁至翰林院,人生最得意之时。
一次给父亲过生日时,好友郑小珊前来祝贺,曾国藩对其大放厥词,甚有得意忘形之态,结果郑小珊大失所望,扬长而去。
事后,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日记中写道自己的三大错误。
一是常常自以为是;二是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考虑他人;三是无理搅三分,明明自己已经错了,还不承认,和别人争辩。
随后,曾国藩说自己连“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说话这关都过不了,还能成就什么大事呢?
曾国藩在“戒多言”上下足功夫,他经常在日记中反思自己当天的语言过失和语言的真诚性,致力于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
对于“戒多言”,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将它当成家训,严格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弟弟,希望他们也能做到这点。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最大的挑战就是骄傲和自大,说出一些言过其实的话,为了夸耀自己的能力而吹牛。
这样做首先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再有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谁还会放心把事情交给你呢?
所以,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最终都难成大事。
聪明的人,懂得让功
1853年,曾国藩一介文人,没有从军经验,却一首创建了湘军,并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将烧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烈焰扑灭。
曾国藩管理湘军,凭借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让部下对其“放心”,让朝廷也“放心”。
曾国藩有句名言:“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湘军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前,打下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城市安庆。
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在这一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曾国荃,他奋战在第一线,在安庆城下带领将士们挺到最后。
可是,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却把这一战的谋划、统筹之功让给了胡林翼,把前线血战之功让给了多隆阿,这令曾国荃十分气愤。
“安庆是我冒着生命危险,血战一年多才拿下的,凭什么把战功让给别人?”曾国荃质问他的哥哥。
对此,曾国藩只是轻笑而过,没有作答。曾国藩的智慧,曾国荃还不能理解。
对于曾国藩来说,让功一来可以赢得别人的拥护,笼络人心。别人的功劳,得到了超过期望的肯定,自然就会拥护曾国藩。
最重要的是可以消除朝廷对他的猜疑,让朝廷放心。历史上大臣功高多震主,最终也会招来杀身之祸。曾国藩的谦让,才能让他避免悲剧。
让功之事一箭双雕,既能笼络人心,获得更多的用户,让部下对其“放心”;又能避免朝廷的猜疑,让上级“放心”。
聪明的人,不占便宜
占便宜,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哪一种目的,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便宜好占,或者难堪,或者麻烦。
曾国藩曾说: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情愿人占吾便宜,断不肯吾占人的便宜。
曾国藩派容闳去美国采购机器,这是一个肥差,官场中的人都明白,容闳一定会来送礼。
但当时曾国藩已经离开了京城,为此,他还特意写信告诫儿子:“容闳送的东西,价值不超过二十两白银,就收下,要是超过,就退掉。”
收下小礼,是给人面子。拒绝大礼,是坚守原则,是仗义轻财。
曾国藩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他轻财,所以留住了人才。这样的领导谁不愿意跟随,又有谁不放心呢?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真正的君子,就是稳如泰山,处世严谨,不骄不躁,不占别人便宜,轻财重义,谦让功。
能做到如此,才是值得信任的人,也才能让人放心,是最聪明的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