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端午节包粽子是需要材料的。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就地取材,比如广东人用芭蕉叶,湖南人用当地的一种比较大的类似于竹子的一种植物的叶子。我们兴化这里普遍使用的就是芦苇叶子,因为在我们这里,芦苇好像就是取之不竭的一种水生植物。家乡兴化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也没有高耸入云的茂竹修林,只有小河边随风摇曳的芦苇荡。芦苇遇水而生,群居在河边,河水悠悠,水波潋滟,随风飞舞着轻盈的身姿,也就形成了芦苇荡。
油菜花儿盛开的时候,芦苇在烧黑的根里冒出了翠绿的笋儿,没几天便会窜到一人高。平时无人过问的芦苇,等到了端午节前夕,可是个“抢手货”,巧妇掠过之处,叶子不翼而飞,水边一根根芦苇就成了“光杆司令”了。家乡的粽子都是用芦苇叶子包的,青涩的芦苇叶子,摘回来以后要放在锅里煮熟,这样包粽子就会柔软不断裂。粽子熟了,揭开锅盖,一阵叶香扑鼻而来。如果芦苇叶子打多了,还可以悬挂起来,晾干了,挂在屋檐下,等着来年包粽子再用,方便快捷。
记忆里最初的粽子,是原味和红豆的,后来加了蜜枣,不用准备白糖就可以吃出甜蜜的味道。在水煮的时候粽子的蜜枣已经侵润在了白色的糯米馅儿里面。小时候也会学着大人去包粽子,猪蹄子形状的那种,两个合起来的,就是人小没力气的,包起来的粽子容易散掉。等到煮熟了,里面的糯米馅儿也膨胀了,从不密封的芦苇叶缝里冒出来。不过除了有点稀散,还是可以吃的,只是吃起来水里水气的,口味没有大人包的那么扎实。
粽子本来是纪念屈原投江的,现在也是满满的传统文化遗产美食,端午节一直是亚洲很多国家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上下五千年,不变的永远是那舌尖上的美味。期待和传承,期望和祝愿,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永远包裹在香甜的粽子里头。
粽叶飘香,浓情端午。又是一年端午节,愿各位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