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点来说,人的感官是有偏差的,眼睛比耳朵更容易被吸引,而耳朵相对眼睛要更挑剔。这也是为啥广大男同胞带着眼睛出门,每天总能爱上几个好姑娘,却很难因为听到街上姑娘说话而春心荡漾。同样在刷脸的文艺圈,小品演员通过立体丰富的肢体表演,很容易短期内就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相声单靠一张嘴把人逗乐,本身就是天然的劣势。所以,我始终认为相声是一种高级的幽默形式,更加需要功夫。
当下相声圈总体还是十分冷清,真正能靠吃票房就让自己过得很好的团体,只有德云社。而像小品、情景剧的团队,我们耳熟能详的如开心麻花、爱笑会议室、大鹏团队,辽宁民间艺术团等等,大有一副百花齐放的架势。那为什么郭德纲的相声能逆势而行,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越做越大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理由。
一、扎实的业务能力。
建国前有一段时间京剧特别火爆,唱戏的“角”比现在最知名的超级巨星还要受追捧,不仅收入高,社会的评价和地位也高(情形可参考《霸王别姬》)。由此延伸发展出来的是戏校,在京剧团拉大幕的你也得在戏校学10年,上台翻个跟头有两句台词的就更了不得了。而相声其实也讲究童子功,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背段子练嗓子,绕口令大贯口,件件得靠时间来磨。常人别说天天说相声了,就是每天不停地大声说几小时话嗓子也得爆炸,这里面很需要技巧。可偏偏相声的门槛又低,好多会几个小段的人就敢登台表演,无法保证节目的质量,久而久之人们对相声就不认可。
郭德纲6岁从艺,大家仔细琢磨下这是个什么概念。正常我们都是七岁上小学一年级,中间要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分文理后我们要学物理化或史地生,上大学后再学门专业技术。而郭德纲从6岁开始就只做一件事了——说相声,正是这种扎实的业务能力奠定了他红起来的基础,也区别了他与业余说相声的人。
二、不进体制内说相声。
相声从产生的那天起,是作为一门剃头修脚的手艺。艺人们指望这个养家糊口,老百姓听相声是为取乐,所以免不了要有些雅俗共享的东西。而在体制内说相声,因为你领的是工资,取悦的自然也就是体制了。老百姓爱不爱听影响不到他的收入,不注重段子质量,给人造成的印象就是相声不好听。而对于德云社来说,票房就是他的命根子,说的不好,就没人愿意买票,卖不出票就吃不了饭,上千人总不能干喝西北风吧。这种模式鞭策郭德纲不敢不考虑观众,努力说百姓爱听的相声。
三、回归小剧场。
这是郭德纲最NB的抉择。我们熟悉相声的都知道,一段相声动辄四五十分钟是很正常的。你要靠自己的嘴先把人物立起来,然后再讲故事,起承转合,铺垫高潮,根本不是十分八分能左右的事。而电视真的不适合相声,那台晚会会允许你拿一个小时来说段相声?其他节目还演不演了?正是基于对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郭德纲从一开始就选择通过卖票房在剧场里说相声,真正发挥了相声的优势,甚至可以说将相声从接近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