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一节内容,我感到心潮澎湃。其中的内容再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提升了我的认知高度。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几点建议不仅仅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有帮助,对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做为从事教育工作10余年的教师,我感触颇深。现在,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和感想。
第一,我们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每天进行自我反省。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1934年在《生活教育》一书中指出:“生活教育与生同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每天进行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孔子也教导我们“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并且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只有我们教师做到了,才能言传身教影响更多的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每天也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中,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第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书籍,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由于我的思想认知的浅薄,读书教书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涉及过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类高深莫测的书籍,总认为它是离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很遥远的高大上的书籍。读了本节内容,我明白了意识形态是一切的基础。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在整个一生中努力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精神教育自己。我们要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革命和教育的主要著作,要用共产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和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世界观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基,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停留在嘴上,而要实实在在的学习领会并应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去。
第三,我们每个人要建立自己的藏书,并且要常更,常新,常读,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月买三本书,也是不同类别的三种书籍。
第一类,我们所教学科的科学问题书籍。做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抱着课本内容教学的阶段,我们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更不是教书匠。我们不应该守着一潭死水去度过一生,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知识和理念去教不同时代的学生。我们的头脑里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用这些活水引导学生汇聚到大海中去。每一个学科知识的背后是有着更多领域和更大的知识系统为支撑的。我们不仅仅是教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用我们掌握的知识构架去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背后隐含的庞大的未知领域。我们要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拥有终身成长的学习力。
第二类,榜样人物的事迹书籍。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榜样人物的力量在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教师要像寻找宝石一样去寻找那些关于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斗争书籍(如菲·捷尔任斯基、谢·拉佐、伊·巴布什金、雅·斯维尔德洛夫、尤·伏契克、尼·别罗扬尼斯)我们要从中吸取精神养分去滋养学生。在教学中,我们的角色不仅仅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更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第三类,心理学书籍。
教育是一项伟大而有创造性的智力工程。教师不能认为仅靠一腔热血和对学生诚挚的爱,然后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喜好去和学生相处就能发生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根据人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特点,用符合学生的方法,带着思考,量身打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真正的因材施教)。所以,不管我们教授哪一门学科,都要阅读心理学书籍,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观察,进行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然后有所发现,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教育。
第四,我们要拓展阅读文艺书籍。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文艺和美对人的心灵的影响绝非是文化类书籍所能比拟的。它们能帮我们找到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学生通过文艺所获得的求知的智慧和心灵的敏感是教师用其他学科教学手段力不能及的。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扩大自己所学的知识范围,拓展更多的文艺领域。在文艺领域里,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专业,但一定要有所涉猎。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教师要掌握这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