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
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这种夸奖是中国父母最喜欢的,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并不领情。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中国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访问学者非常惊奇,说:“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但是,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
但孩子还很小, 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
“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 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说,“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中国的访问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赞扬了她的微笑和礼貌。
这个故事影响了我好多年,原来夸奖孩子不仅是门技术而且还是一门艺术,除了要夸她微笑和礼貌外,我想总结一下生活中的总总夸赞,应该如下:
原则一:让孩子知道他因为什么值得被你夸。
例如夸奖孩子画画,比起仅仅说画得好,可以尝试深入到细节的夸奖,当你这样做你会发现你是在认真地看和感受孩子的作品、行为、想法,这样的夸奖能进入孩子的心里。例如这幅画整体带给你什么感觉,色彩搭配让你有什么感受,画的内容你觉得哪个细节是打动你的。孩子需要镜映,需要从父母的眼中去看见自己。
原则二:夸过程,而不是夸结果。
例如孩子考试考得好,并不是去夸分数、名次,而是去看孩子为了考试付出了些什么,是如何努力的,也许孩子上一次没考好,这一次通过努力获得了好的成绩,应该被看见的是即使受挫也没放弃的这个过程。仅仅夸结果,孩子会认为成绩、分数代表了自己的好坏,而为了结果做出的努力显得毫无意义了。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梳理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成长本身是起起伏伏的,梳理这个过程,帮助孩子耐受挫折、看见孩子的努力,比起结果来说更重要。
原则三:夸努力,而不是夸天赋。
如果夸奖和鼓励仅仅着眼于孩子的聪明,会让努力显得无足轻重,孩子会内化一个认知,即:有天赋就足够了,不用努力去尝试就能轻易获得结果,这会消解孩子去挑战困难的天然好奇与动力。另外,过分强调天赋会削弱孩子获得结果后的成就感,因为个人的努力被弱化了。
亲子间的沟通问题一直是很多家庭的痛点和难点,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也会遇到父母自已本身当下就处于焦虑,那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去引导孩子呢?首先需要判断当下的焦虑自己能否耐受住,如果能耐受,说明自己的功能没有受到影响;如果感受到焦虑似乎要将自己吞噬了,需要先处理一下自己的焦虑,恢复自己的功能,然后再回到父母的身份里。期待自己在高焦虑的情况下还能把父母的角色做好,是对自己的一种苛责。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信任自己的孩子有慢慢成长的能力。不做比较,能耐受孩子慢慢的成长和进步,同时去看见孩子这一路所做的努力,看孩子的进步,相信孩子在这样的陪伴下能够健康快乐的向前走。
还有个锦囊妙计送给大家,让孩子学会“三比”: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这次和上次比。这个,有的时候,可能比夸赞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