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屯是广西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四周群山环抱,美丽的右江绕村而过。村子不大,住着百十户黄姓人家,现代的小楼之间夹杂着老式的青瓦房,窄窄的村路两旁除了房子便是高大的竹丛、芭蕉、红棉点缀着的菜园、鱼塘及庄稼地。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方村落,令我这个自小生活在北方的人倍感好奇。
黄家屯是充满亲情味的。我去的时候正值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做好节日的饭菜以欢聚团圆。与北方习俗不同的是,无论谁家杀了鸡脱毛处理光鲜后,都要和酒一起用托盘盛着端到村西头的土地公庙上去祭拜,然后回来才能自家食用。我小妹家的弟弟就是这样,我好奇的跟着他去看。出家门的时候,他先对着门口的“泰山石敢当”用勺子撒酒于地,接着烧几张纸钱,继而焚香祷告消灾纳福,最后燃放一挂鞭炮后往土地庙方向去,走至自家猪圈、禽舍、鱼塘口时也要如此一番以求“六畜兴旺”。拐弯抹角到了庙上,只见满地都是红红的鞭炮碎屑,已有好几户人家也是那样端来同样的供品,面向土地公焚香祭拜。三弟祭拜后回来的路上,不断会遇到来往敬神的乡亲,他们也会亲切地与他打招呼或唠上几句。
年夜饭是火锅,一家老小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菜甭提多高兴了。饭是米饭和棕糕,米饭我在家也常吃,棕糕就稀罕了。这里的粽糕是大米做的,中间还有肉,用粽叶包裹成一尺多长,中间一段一段勒着苇条看着像一条胖胖的蚕。蒸熟后拆开露出晶莹透白的糕,勒成一块一块盛到碗里吃,热乎乎、香香的、粘粘的、软硬适中的口感味道真好,小妹家大哥说这棕糕就像北方人吃饺子过年过节必不可少。菜是园子里种的多种广西我叫不出名的新鲜蔬菜,只有竹笋、生菜、香菜和菇类我认得。火锅里炖着鸡块和排骨,每个人都有一小碗盛着细笋丝、姜丝、香菜末调成酸酸的蘸料,爱喝酸梅汤的也蘸着酸梅汤吃,大家热闹地喝着低度白酒或红酒,说着我听不懂的家乡话吃着唠着,有时看我听不懂,他们就热情地尽量用普通话给我讲,我才听懂一些。
黄家屯人是勤劳的。和北方不同的是,这里是亚热带雨林气候,冬季气候温暖,许多植物照样郁郁葱葱 ,过年期间正值春耕时节,正月初一就不断有农人推着自家小型拖拉机到地里耕作,隆隆的马达轰鸣声和孩子们的鞭炮声夹杂在一起好不热闹。家家户户门前院里都栽有芒果、杨桃等果树,芒果时下还未接,杨桃已绿莹莹的挂在绿叶间。大多数人家还在自家的旧房里饲有鸡鸭和猪,鸡鸭舍外紧靠鱼塘,以利粪便养鱼。猪养大可以卖或过年杀了食用,吃不完的肉还可加工成熏肠慢慢吃。村里人除了在本地工作的在外打工闯荡的人也有很多,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三四层的小楼,买汽车的也越来越多,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黄家屯是美丽的。自土地庙台地隔着右江向对岸望去,青青的远山形如莲瓣,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此起彼伏,轻柔如烟。山下村落依偎,依稀可辩;近处江水曲环、碧波荡漾。竹丛、木棉夹岸而生,鸟儿欢快而婉转的歌声使得眼前这一大片美景更显的清幽了。忽然,远处传来发动机隐隐约约的轰鸣,渐渐的由远而近越来越大,从江弯处露出了机船白色的身影,近了近了,船也越来越大,船上的字迹也看清了——“中国海事”,哦!这是一艘海警船。随着机船逐渐远去,船尾在平静的江面上犁起的层层波浪像巨幅扇面一样展开,江水一波波撞击着两岸石岩发出“硿硿嗵嗵”的声音,连绵不绝,让我不禁回想起东坡居士笔下的《石钟山记》,想必这右江两岸的石壁定有穴孔之貌。
大年初四早晨吃过饭后,我独自来到土地庙侧,顺着一条窄窄的石砎向下走到水边。这是一个静谧的所在,微风吹过,岸上粗大的高竹吱嘎作响。江水泛起微波哗哗地拍打着,系在岸边的铁船轻轻地随波晃动发出哐哐的声音。我坐在船上,身体也晃动着,心也随着安然下来,慢慢地享受这一份难得的清净。铁船不远数米处的石壁角落泊着几艘带蓬的小木船,船形修长,红色的圆棚低低的半扣在船舷两边,船尾的木板上顺势平放着长长的竹篙。船后石壁上有孔窝和宽而圆曲的裂隙,里面似有溶洞,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怪不得前两天水打石壁会听到“硿嗵”如钟鸣响的声音呢。这修竹、岩壁、蓬船和江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有张继《枫桥夜泊》之诗情,具唐寅《溪山渔隐图》之古雅,悠哉!美哉!
啊!黄家屯,这个美丽富饶的村子,她是屯里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宝地,又是远方游子归来心灵憩息的港湾。她以她的朴实和灵秀赋予我这个异乡人以绘画和文学创作的灵感,令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美丽的黄家屯啊,您是我深爱着的一方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