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蚡:贪官,就是把百姓的利益,当做谋财的工具 | 资治通鉴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这是第 154 篇。
【发生时间】
公元前一三二年
【相关人物】
田蚡,汉武帝时期丞相
【故事大概】
今天继续来讲一讲汉武帝时期的大贪官,田蚡。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大致地讲了田蚡这个人,以及他所做的一些坏事。今天,继续讲一件他所做的,祸国殃民的坏事。
一、黄河两次决口,百姓受灾
百姓之所以会厌恶贪官,主要是这群人,就像是吸血虫一样,附着在百姓身上。不仅吸血,还对百姓没有一丁点好处。而田蚡,便是如此。
公元前一三二年,发生了一起天灾。而由这起天灾,又导致了人祸。这一年春天,黄河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决口,向东南奔涌而去。黄河决口,随之而来的黄河水像是千军万马一样,直接涌向老百姓。而同年的五月,黄河再度决口,黄河水冲向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这种天灾,比起千军万马还要恐怖。万千百姓在这样的大水面前,毫无抵抗之力。所以,自古到今,治理黄河,都是华夏儿女心中的愿望。
因此,十六个郡被淹没。一个郡,少说都有几十万的百姓。而这一淹,直接危害成千上百万老百姓的安危。况且,受影响的面积也十分巨大,据说达到三万余平方公里。黄河的河床比地面高,全靠堤坝拦住河水。同时,黄河水含着大量的泥沙,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而受影响的地区,又是富饶、人口密集之处,影响十分巨大。
这样的事情,自然是瞒不住的,直达朝堂。汉武帝知道后,派遣了汲黯以及郑当时两人,前往救灾。而救灾的手段,就是发兵十万,利用军队的力量,堵住黄河缺口。可是,刚刚堵上不久,又复决了。由此也可以看到,要想治理黄河,难度是多么大。
二、天灾加上人祸,百姓算什么?
这时候,丞相田蚡却提出了的意见,认为先不要去修复决口。面对如此危急的灾情,作为丞相却反对救灾,究竟是为什么呢?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思路,如果事情过于反常,那么必定是跟政治,或者跟利益扯上了关系。
《资治通鉴》上是这么说的:“是时,田蚡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
这要从黄河决口的位置上来看。黄河决口的位置,在南岸。而丞相的食邑鄃地(今山东省平原县)在北岸。食邑,在秦汉之后,类似于君主赏赐给大臣的俸禄,只不过是以土地的形式。大臣可以利用土地,谋取生计。食邑越多越大,所能够得到的利润也就越大。秦汉之前,大臣对食邑是有统治权的。秦汉之后,统治权收回中央,大臣仅有收税的权力。这与国税地税类似。
况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食邑是可以世袭的。家中的大官有了食邑,也就给了后代养家糊口的钱财来源,利益非常可观。
丞相田蚡的食邑,并不在此次灾情的影响范围之内。如此一来,食邑还能够在这一次灾情当中,获得利润。丞相做梦都会笑醒了。况且,如果真的把决口堵上了,导致黄河改道,说不定就往丞相的食邑这边冲过来了,那丞相做梦就要哭醒了。
站在利益的角度上,丞相选择了向汉武帝进谏,阻止汉武帝继续下令堵住决口,任由黄河泛滥。但是,汉武帝也并不是那么好唬的,总得拿出个像样点的理由吧。田蚡这个人,非常狡猾,深知汉武帝喜欢天道那一套。
他对汉武帝说:“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意思就是,黄河堵上了决口又复决,这就是天意。如果不顺应天意,强行用人力去堵住黄河决口,恐怕会违反了天意。不仅如此,那些神神鬼鬼的方士,也望着所谓的气,说这是天意。
汉武帝崇信这一套,既然是天意,那就暂缓下来,先不修了。而这一耽误,就是二十多年。根据这件事情,我们也要明白,那些喜欢搞神神鬼鬼的人,本质上就是别人的枪杆子。他们所说的话,很大程度是背后那个人利益的体现。而这些方士术士,他们背后,很有可能就是田蚡。
等到二十多年后,汉武帝才醒悟过来,下定决心治理黄河水患。可惜了,这黄河南岸的百姓了。汉武帝在这件事情的决策,确实是出现了错误。
三、贪官,吸血虫
在上一篇文章中,用了“贪官、吸血虫”这样的话,用在这件事情上,也非常合适。
在《军谶》中讲过:“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这一句话,用在田蚡身上,非常合适。表面看起来清廉,对皇帝唯唯诺诺,暗地里贪得像只肥猪一样,把国家的利益都吞到自己的肚子里面。道貌岸然,怀着一副鬼心思,阳奉阴违。
作为奸臣,他们要想发展,最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朋党。而田蚡,他的朋党非常强大。首先,有着一大批的门客。其次,有魏其侯窦婴。最重要的是,他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同母弟弟。为了发展自己的大势,他还将门客都安排进朝堂里面当官,逐渐掌握了话语权。
而皇权与私权的争斗,本质上是对大权的争夺。大权是定量的,而不是增量的。奸臣得到的越多,皇帝得到的就越少。奸臣发展快,皇帝发展慢,那么权力就被架空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是一个有宏图大志的国君,但是他的丞相魏冉,却是一个贪图利益的大臣。魏冉的话语权非常大,以至于秦昭襄王前期,什么事情都要去向他请教。表面上请教,实际上是求得他的同意。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魏冉联合白起,私自进攻宋国陶邑,想要拿到这块大肥肉。秦昭襄王知道后,大发雷霆,当即罢了魏冉的丞相之位。可没过多久,又让他复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冉背后站着的是当时的太后,芈八子。
所以说,魏冉分得的权力越大,秦昭襄王分得的权力就越小。像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上万人,就像是现在的大V一样,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可以直接在朝堂上跟齐宣王一样坐着。
四、决策背后,是利益阶层的站队
由田蚡这件事情来看,皇帝如果无法独揽大权,那么他的每一项决策,都会涉及到利益阶层的利益。如果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阻扰。如果有利于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大力推进。
也就是说,这些奸臣,直接将国之公器,变成了为私人谋利的工具,所以百姓才会如此痛恨他们。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使用的手段,经常是架空,遮蔽君主。
为了反抗,国君则要执“刑德”二器进行压制。什么是“刑德”?韩非有过详细的叙述。
《韩非子》: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做得好了,就给赏赐。做得不好了,就给惩罚。而惩罚赏赐之标准,不是君主个人的喜好与欲望,而是国家的法制。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逐渐将势往皇权这一边聚集,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忠贞不二的贤臣,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在这样的大势下面,自然就能够对奸臣贪官进行清除。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一些政策,总是会觉得很奇怪。这时候,不妨把目光稍微放远一点,看得更加深入一点,就会发现,原来如此。
【触类旁通】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公众号:稽圣
ID:jishengwh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