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平凡的世界》的人都知道,孙少平是一个平凡但绝对不平庸的一个形象。他生在一个贫穷年代的贫穷人家,但他的精神世界比富有者更富有。他嗜书如命,抓紧一切能读书的机会拼命读书,虽然他的家庭不允许他有上大学的机会,但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正如他多次提起的,他应该是那个扒上火车走的人。双水村不是他的世界,他的世界不应该只是一片黄土地。正是他对自己世界的明确认识,他才有动力一步步从一个揽工汉、煤炭工人成长为一个作家。
我常常想如果把孙少平放在如今我们这样一个不愁温饱的年代,给他一张舒适的书桌和一个上大学的机会,他不知道会创造出怎样惊人的成就。而生活在当下不愁温饱,稍加努力便可有大学上的我们,是否如孙少平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世界呢?
如今是三月初,是考研同胞们焦急等待国家线的日子。想起去年的自己也是千万考研大军中的一员。我记得刚入大学的时候,辅导员给我们开班会,班会伊始她便将一个问题抛给我们——想想四年后的你将干什么?低下嘈杂声一片,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我给辅导员的答案是“考研”,至于考了研干什么我回答不上来。因为我当时觉得高考失利上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我要用考研把上好大学的机会给补回来。直到后来认识了青年作家李菁,她告诉我,她当时用一年的时间努力考研,就是希望能给自己再争取三年的读书时光,她要在这三年中读更多自己喜欢的书,写更多想写的文章。因为她是如此清楚自己想要的世界在哪,那是一个自由写作者的世界。以她为镜,我才看出之前的自己成长的是何等的混沌不堪,上学的目的就是考好大学,考好大学的目的就是找好工作。从未问过自己怎样上学才算上的有意义,怎样的工作才算好的工作。也从未问过自己,你想要的世界是怎样的。
看看身边的朋友,大都在人海中游离,在众人的推波助澜中行走。“毕业要干什了?”“是考公务员了,还是当老师了?”“是回家了,还是留在外面了?”……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却不能果断的为自己的世界做出选择,我想这大概是当年乃至现在刘同那本《谁的青春不迷茫》销量甚好的原因之一吧!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在哪?不知道它长什么样?不知道怎样去建设它?能不“迷茫”吗?当然谁的青春都曾有过“迷茫”,可“迷茫”后的世界在哪?才是助我们走出“迷茫”的有价值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愿平凡世界中的你、我、他,在走过混沌,走过迷茫之后,都能找到自己的那个世界,并努力将它建设完整。愿有一天我们都能骄傲的向每一个你发问:“我的世界清晰可见,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