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的夜晚7点,我们心灵成长小组开启了第一次读书分享活动 。我分享的是《教育的目的》第一章内容。
去年在新网师的学习中,我选修了郝晓东老师的《啃读精读经典》这门课程时,曾跟随老师们一起聆听了郝老师的讲座,感觉对这本书的内容,读的不深入没有做到精读,只是略知了书中的大致内容。
经典书籍需要啃读,一遍又一遍。每读一次,都会有一次的收获。今年四月份有幸加入了N师学院,成为了第四期学员,与马增信老师再次有缘相遇,他引领小组成员开展共读活动,让我有机会再次啃读怀特海的经典之作《教育的目的》,更深入学习教育的目的这本书!
在第一章里,着重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两个原则。
在前言里,怀特海教授就指出,这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发育,贯穿书中的主题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活跃的思想。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激发和引导学生们的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也就是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学习、质疑,积极思考,善于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所以,从儿童时代,训练他们的思维活动时,我们要避免灌输生硬的知识,那些没有思想火花使人呆滞的思想,就是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世性的知识。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把定理公式填鸭式地塞进学生的大脑。
此时,我想到了古代纸上谈兵的大将赵括,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是他学到的都是死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只会生搬硬套,思维固化,不会变通,所以,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所以,我们要避免培养高分低能儿,把他们变成了记忆、考试的机器。
那么,如果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我们要注意两条原则:一是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二是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怎么理解这两条原则呢?如果教授大量的科目,每一门学科,都只是蜻蜓点水的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
比如我们常说的寓言故事凿井找水,一个人想挖井找水源,于是在地上到处挖浅浅的小坑,换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累的满头大汗,却劳而无获。其实,如果再深挖一米深,或者二尺深,水源会喷涌而出。这就是到处挖井,不如深挖一口井的道理。
我们学习也是这样,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培养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
我们学习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轻视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现在包含了一切,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因为它既联系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
有人总是喜欢回忆过去,有人喜欢畅想未来,但是不能只是单单纠结于过去和未来,更重要的是活好当下,把握现在。只有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现在,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自己的未来更光辉灿烂。
我们必须记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就是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所学的知识不是孤立零碎的,而是紧密相连,有逻辑性的相互关联的知识,要从整体上加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命题,按不同顺序可反复使用。
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因为其本身就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能让知识识僵化,而要让他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
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她,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聚,遵循的一条规律。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木。今后我们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借助于具体的事例,进行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