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晴
读经汇报:
《易经》第15-16卦、《诗经》第114-125首、《诗词启蒙》第81-90首、《大学》第3节、《新概念英语》第105课
亲子读经:
今天早读,前三本延宝都是坐在我前面,我抱着他读。他大多数时候没读出声,偶尔大声读几句,我就在他的小鼻子上印个大拇哥。读第四本《大学》的时候他又要跑掉,我跟他说读两页就好,他还是不肯,我就自己读了。他能从25分钟挺好的了。
我读完出来,看他自己正坐在沙发上读《成语故事》,读出声音来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在厨房忙,他读几句停下来问我有没有听到,我说只听到声音,没听清楚字,他就又大声读了一遍。我正纳闷他今天怎么这么积极地读课外书呢,他已经读完,拿了张《阅读储蓄卡》出来,填好让我给他评价是一元、二元还是三元。原来这是他们语文老师为了鼓励他们阅读而想出来的办法,每天的阅读就像在银行储蓄一样,根据表现量化成不同的奖金,累积到一定数额可以跟老师奖品。老师为了孩子们的成长也是不容易,费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了。
自我成长:
今天下午到学校给孩子们上城市少年宫的课。今天本来想讲田园诗,但介绍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就讲了一节课。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原来以为是某个人不愿为了讨五斗米而向别人低头,通过今天的备课才知道是陶渊明不愿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向官场潜规则妥协,挂冠而去。这样的气节,这样的风骨,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