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吃的“培根”都是假的
谈到弗朗西斯培根,相信大家都不会对他感到陌生。总所周知他是个天才,出身名门世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体弱多病又酷爱念书,这使得他养成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而这样的一个小老头,在他十二三岁就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剑桥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拥有约600名大学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时,它也拥有全剑桥大学中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真可谓是少年英才。说到这位仁兄伟大的贡献,那可真不少,涵盖了哲学,科学,法学,政治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不过人无完人,这位近似神一般的老兄也终究是个人,他跟某些名人一样,虽才华一流,却人品三流。平日坑朋友的钱,关键时候还坑了朋友命,是个败家爷们儿,就凭这点一直被众人鄙视。虽家财万贯,但他挥霍无度,最后富不过他这代,后来被人赏识,想必是可以苦尽甘来,平步青云,走向人生巅峰的,但好死不死,又乐极生悲,因受贿锒铛入狱,政治生涯结束,不得不归隐乡间,潜心学术。后来,因为做实验时,感染风寒,不治身亡,享年65岁。
虽然他人品不咋地,但在学术上,他确实是个伟人。他的那句妇孺皆知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成为科学理性冲破宗教蒙昧的第一声呐喊。他认为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掌握支配自然的力量。但在认识自然规律前,人必须要消除一些思维障碍,而这些思想障碍就是人们心中先入为主的偏见,正是这些偏见阻碍了人认识自然。他把人的偏见归为四种,统称“四假象”。第一种假象叫“族类假象”,他认为这是一种根植于人性中的偏见,这种偏见使得人们以人的尺度作为认识的根据,而不是从宇宙的尺度思考问题,这样会造成对自然性质的认识因为人们具有这样的偏见而被扭曲。按我们人话来说,就是我们人做事儿都是带有目的性,而自然事件都是具有盲动性,如果自然具有目的性,那就是相信神的存在,那么这就不科学的思考方法。第二种假象叫“洞穴假象”,这种偏见的形成跟我们教育和生活环境有关,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接受的教育以及我们的生活经历形成的习惯等总会成为我们认知的局限,就像现在被网民常谈的,类似于“原生家庭”这样的主题。每个人都难以选择自己的出身,不是每个人都是王思聪,因此即便我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水平会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但也会形成我们人格的局限,毕竟一方水土养成一方人呀。对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同时经过后天的努力去克服这些思维缺陷,虽说这并不容易。此外,我们还能做的就是客观公正的看待身边的人,知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皆有可怜之处,每个人都有思维的局限,不必吹毛求疵,最重要的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而不是破口而出给别人乱贴标签,只要这个人没死,你就不要急于给他盖棺定论,应该知道他是有历史局限的人,并善于发现出他的局限是什么,反观自身是否也存在同样的局限。在这方面有个典范,就是鲁迅先生,鲁先生不只是揭露和批判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是这个民族的一员,知道自己也是个“病人”,所以他的自省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后生晚辈去学习的。
接着,第三个叫“市场假象”,这是由于词的误用而引起的偏见。他认为人与人在思想交流的过程跟市场交换一样,如果用词不当,就会造成理解障碍。当下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同的媒体都服务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背后的利益资本更快占据市场,更好地盈利,同时传播出自己的价值观,众媒体可谓脑洞大开,用词夸张而无节操,大玩文字游戏,更甚的还有直接扭曲事实,颠倒黑白,造成公众误解,严重导致社会混乱。最后一种叫“剧场假象”,这种假象源自于人们对权威与教条的盲目信仰,现实中的人往往会容易陷入某些狗血“剧”的套路而无法自拔,从而失去怀疑批判精神。比如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的微信里是否收藏有“一个女人是否有品位看这五点就知道了”,“有渣男倾向的四个判断要素”,“所以创业成功者都具备了者三个要素”等这种或类似的文章?如果有,那么在培根看来,你的思维可能也不大科学,因为你不仅有“洞穴假象”,而且现在你连看人都教条化和机械化了,喜欢通过一系列的教条来认识和分析一个人,这可不妥。
总之,以上便是笔者对四假象的拙见,如有不服,就权当疯言疯语。虽然弗朗西斯培根大神羽化多年,但他丰硕的思想成果直到今日仍具参考价值的,你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你没想到的,他也给你归纳了,你要是觉得有用,就凑合用吧。虽然“四假像”很有借鉴意义,但不要迷信,如果你一迷信,就说明你有了“剧场假象”。因此,重要的不是认识和掌握了四假象,而是要像培根一样永远秉承科学理性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应该就是怀疑和批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