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2日,#斯诺登宣布申请成为俄罗斯公民#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这位斯诺登先生即爱德华.斯诺登,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棱镜门事件 爆料人。2013年,斯诺登通过媒体揭露了美国政府广泛监听国内外电话并监视互联网通信内容的行为,引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在电影《第四公民》中,“棱镜门”事件始末被高度还原,给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德。影片中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是一场“占领华尔街安全培训”会议。在会中,演讲者雅各布.阿佩尔鲍姆首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询问参会人员你是否有被监视的经历。随后,他为我们介绍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联结性——用一个数据把它连接到另一个数据上。假如我们手上同时有地铁卡和银行卡,并把这两张卡连接在一起(通过银行卡给地铁卡充值),别人就可以知道我们去了哪些地方、买了哪些东西。再把这些信息和有相同记录的人进行联结,别人就能知道我们和谁说过话、见过面。通过各式各样的联结,别人能获取我们一生的数据信息,勾勒出我们完整的人生画像。我由此想到了国内的移动支付app。以支付宝为例,用户把银行卡和支付宝app绑定,阿里巴巴将其支付系统与合作的电子商务网站、送餐、叫车、通讯等各类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应用软件连接起来。同时,他们还和数以百万计的传统零售商签约,从夫妻店到沃尔玛。通过分析支付宝的消费数据,阿里巴巴集团也可以知晓我们每天的地理位置、购物行为、餐饮偏好、社会交际等等,由此分析出我们的个人特征、人生轨迹。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者被出卖,那将给用户造成极大的困扰。然而,大多数国人只看到了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把移动支付盛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却未曾意识到移动支付背后隐藏的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等问题。正如《华尔街日报:移动支付正在改变中国人生活》一文所说,“移动支付最令人担心的是安全。但是,在这个很多消费者说对银行等传统机构感到警惕的国家,这些互联网巨头基金通过制定规则,而赢得某种程度的信任。”我们是否过分地信任了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互联网公司呢?我们是否过于轻视了数据隐私问题呢?
目前中国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尤其在移动支付领域领跑全球。可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对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往往走在隐私保护之前,用户数据隐私泄露问题频频发生。2018年3月,美团外卖和饿了吗APP上的隐私保护功能默认关闭的消息曝出,受到众多网民吐糟。同样的用户隐私泄露问题还普遍存在快递行业,快递面单上的姓名、电话、地址等个人信息都未得到快递企业的保护。虽然在前两年,快递企业推出了“隐私面单”服务——用编码代替消费者个人信息敏感字段。但是,由于“隐私面单”增加了收取快递时快递员和消费者的麻烦,实际推行公司占比并不理想。而且,依据我个人的观察,最近一段时间,“快递面单”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全都明晃晃地暴露在大众面前。如何在保证用户安全度的同时实现体验实效度,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快递面单”不过是用户隐私泄露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用户数据泄露因互联网的隐匿性而不为人所知。
那么大数据到底是什么?数据和信息之间是什么关系?数据泄露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呢?首先,数据是指“能够被数字化传递或处理的数字形式信息”,是对于已经发生的行为或事件的客观记录与呈现。数据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客观的数据中包含的是人或物的信息。因此,“数据代表了物或人所具备的特征”。在互联网世界中,数据则是人们网络行走所留下的网络痕迹,包括各种网站访问、搜索、社交等。用户的个人数据中包含了个人隐私数据。依据数据所反映的用户特征来看,可以把数据分为直接型数据和间接型数据。直接型数据是指直接反映用户特征的数据,比如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类平台寻找信息。间接型数据自身并没有直接反映用户特征,但是平台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来研究用户的个人特征。比如,今日头条通过用户的信息获取偏好对消费者进行画像,将其标签化,进而实现信息的精准投送。
关于大数据的使用,目前国际上推行的一个关键道德准则是“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权”由知情权和同意权两个密切相连的权利组成,知情权是同意权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同意权则是知情权的价值体现。尽管“知情同意”被作为一个国际通用准则,但现实多数情况下社交媒体对待用户信息数据的使用是暗度陈仓的“未知情同意”。目前,国内各类app及网站使用的是相对简单的做法,让用户在签订业务协议时通过“打勾”方式做出承诺授权的方式。对于用户而言,许多用户无法拒绝平台要求签署的同意守则。因为他们一旦拒绝提供个人信息,就可能享受不到平台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平台和用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多时候,用户并不知晓平台获取了哪些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因此,对于大数据的使用,用户并不是完全知情。
用户个人数据关乎用户隐私安全,当这些数据被泄露后会给用户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尤其是当这些信息被非法人员获取后往往会被用于各类不法目的:1.实施电信诈骗,因为能够准备提供用户的各种个人信息,诈骗成功率大大提高;2.广告及产品推销,基于用户的年龄、职业、购物记录等信息实行定向推销、精准推销;3.信息倒卖,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用户信息交换,以扩展自身业务。以上是我们能看得见的威胁,还有其他我们看不见的威胁,比如说“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随着智能化传播而产生的一种现象,简单来说是用户信息阅读的自我封闭和窄化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平台根据用户的个人数据分析他的阅读偏向,向其推送相关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一直接收到同质化信息,一直关注熟悉的领域,导致用户思维被束缚,就如同蚕蛹一般被“茧房”束缚。对平台来说,定制化、精准化的推送最大程度迎合了用户需求,增强了用户黏性。可是,对于用户而言,他们一直接受类似信息,被困在狭窄的信息空间,思维不断被束缚、窄化,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一方面,“信息茧房”效应容易局限个人思维。在平台的定制化服务下,用户一直关注熟悉的、感兴趣的领域,并持续、反复加深,这势必导致用户的个人视野被局限在狭窄的圈层。另一方面是容易造成群体的偏激、极化。因为“信息茧房”中都是同质同类群体,信息极易传播且认可度较高。可是这种信息往往是片面的、非理性的,一旦“茧房”被打破,用户接触到外部不同声音,会产生极强的不适应。最典型的例子是粉丝群体。在粉丝群体中,他们一直接收到的是关于偶像的正面信息,一旦听到来自外部的不和谐声音,他们会立刻反驳甚至展开网络骂战。因此,“信息茧房”看似是方便用户,实则对个人和群体都有威胁。
作为“网络时代的读心术”,大数据的将用户的行为、倾向、选择等信息化处理,为社会生活提供便利。与此同时,用户的个人隐私也面临更多威胁。如何平衡安全与便利之间的矛盾,需要个人、企业、政府三方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