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篇第十八04
【原文】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大意】齐国送了很多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问政事,孔子就离职走了。
【一点启示】齐国这个离间计直接促使了圣人晚年十四载颠沛流离、累累如丧家狗式周游列国的生活。可这时是什么状况呢?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要将才有将才,要帅才有帅才,要外交家有外交家,要理财的有理财的,一大批优秀人才聚集在孔子周围,所以,孔子如果叛鲁必然引起天下人的恐惧。
但是,圣人就是圣人,为心中的道,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文化传承,大司寇、代理国相,摄行国事,说不要就不要了,毅然决然去国离邦,走上一条更为艰辛却又孜孜探索之路。
【浅谈】
1、孔子鲁国摄政,天下诸侯惧。想各种办法,用各种手段迫孔子下台。最后还是老办法,英雄难过美人关,定公、桓子三日不朝,胙肉不至,孔子只好去之。
2、士人,即今天的读书人,进退之间大有分寸,“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志在君国”,一直是最高追求。西方教育是为自己的职业所想,而中国人一直是小则为家族,光宗耀祖;大则为天下,精忠报国。这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千百年不会变。
3、齐景公、鲁定公,齐鲁,难兄难弟矣。景公是倦怠懒政,对孔子认同孔子却不用;定公,用之又被美色所迷惑而不能善终。季恒子晚年也后悔莫及,慢待了孔子,失去重振家国的机会,无可奈何、又无可挽回的历史。
4、孔子此时是内外交困,外有齐国归女乐,干扰自己振兴鲁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实行;内部季恒子与孔子分歧越来越多,借此表达不满。孔子是提高鲁公君主的地位,打压世家。
5、孔子之所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至圣先师,不是他的学问有多渊博,知识有多高深,而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抛弃,不放弃,九死而无悔的精神。在乱世,拥有三千弟子,却靠一己之力推动君主接受王道,礼崩乐坏而不退缩,想尽办法找出路。
6、用今天的话来讲,他是一名时代的“逆行者”。孔子的身上,闪耀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这构成了孔子的一种个性,也最终成就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更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