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两部小说的读后感。你可能会问了为何是两部小说,我要说明一下。两本书出自同一个作者,介绍的也是同一个故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往下读之前,我想先请你想象一个场景。当你年过六旬的时候,回望过去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感慨万千,想起那些曾经的热血岁月,想起你默默在心里喜欢了很久的人,想起你未完成的最遗憾的事……可能这样的场景在如今这个年龄还无法体会吧,我们还很年轻,还有时间去做想做的事。
两部小说的名字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人的朝圣》。讲真,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当时决定就是它了。在我现在的认知里,我认为人生终归都是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以及所有社会关系里与之相关的人不过都是自己世界里的参与者。可能我们无法长久地面对一个人独孤的岁月,我们需要陪伴,需要别人给予的爱,但生活里所有的真善美丑都要一个人真正从内心世界里去发现和体会,然后可能真的像老先生说得那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直至最后的消亡。
再来说书里的内容,简单来说,这两本书是由两个人各自从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一段两个人的人生交集:一位是六十五的酿酒厂退休老头哈罗德,他穿着那双破烂不堪的帆船鞋徒步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去看望一位患了癌症晚期的远方好友,他写信告诉她一定要与病魔斗争,要等着他;而另外一位朝圣者恰恰就是癌症患者奎妮,她已经没有力气上路,只是停留在原地等待那位暗恋了二十多年的“爱人”,她用自己那无力的右手写下了这么多年来一直积压在心里的秘密,奎妮用尽最后的勇气敞开心扉,坦白了最真实的自己,这段回忆也很长很长,丝毫不亚于一场用脚丈量的朝圣之路。
故事最后,他们两个人见面了,朝圣之路也都成功了。哈罗德在长路奔走中一次次妥协,又一次次坚持,他终于把所有的困扰都理清了;奎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最不想回忆的过往,她将内心的最后一片阴霾都驱散走了,可以笑着离开这个世界。
看书的过程中我总在想,如果是60岁的我去回忆青春和无数个岁月,我又真正能留下什么呢。我为故事里的主人公心疼过,感动过,可惜过,我很庆幸我读过这段故事。
哈罗德有自己的家庭,有深爱的妻子和孩子。可是,不幸好像从来都是注定的一样。在那之前,他出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里,父母离异,他得不到无微不至的爱,所以哈罗德可能从小就缺失了一门关于如何去爱的课程,以至于后来他和儿子的关系变得很糟糕,也为之后发生的很多不幸埋下了种子,某种程度上酿成了儿子抑郁后死亡的悲剧,夫妻关系破裂到名存实亡。
突然觉得以前自己的很多想法太过理想化了,单行路的人生没有对比,我不知道一份从小被父母给予的爱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到底有多重要,更加体会不到如果一个人真的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去爱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再看如今的社会,很多夫妻恋人没有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要,轻易地做出离婚的决定却让一个孩子承受残缺不全的爱,殊不知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继续恶性循环下去,让后来的人饱受折磨。
儿子死后,哈罗德与他的妻子就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却像两个带刺的人无法靠近。想当初,他们一见钟情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到以后会变成这般模样吧。无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夫妻关系尤其如此,要想走得长远都需要彼此之间最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吧。儿子死后,哈罗德的妻子把所有的怨恨都强加在他身上,难道她自己就不该反思吗?从来都没有为儿子的事情认真沟通交流过,等到悲剧发生了再去追究责任,真的是很可笑的借口。
哈罗德和奎妮,朝圣的两位主角。读完第一部我以为就像哈罗德说得那样,奎妮只是他的好友。为了能让奎妮坚定信念活下去,也为了报答她为自己所做出的牺牲,他愿意不辞劳苦跨越整个英国去找她。他选择了走路去见她,好像用这样神圣的仪式感可以足够回报这份情谊。后来看完第二部,我才发现原来在奎妮的心里,哈罗德是一个永远住在她心里的“恋人”,只不过是单相恋,竟还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当奎妮知道哈罗德要走路去看他的时候,她埋藏在心中的那颗几乎被熄灭了的爱的火苗又燃起来了。所以,她决定要把心里所有想说的话都写下来告诉哈罗德,不再委屈自己的爱情,爱就要勇敢地讲出来;不再逃避自己的过错,错了就要勇于承担。
所以看到第二部的时候也有人说了,这世间本来就没有单纯的男女之间的友谊。如果有,一定是有一方说了假话。哈罗德把奎妮当朋友,可奎妮却深深地爱着他。人都是感性动物,每个人对于友情的理解千差万别,关于这个问题在这里不作讨论,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说说自己的看法。
朝圣路上,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两拨人。在哈罗德那里,因为媒体的关注让他成为一个名人,中途有很多身份的人加入朝圣的队伍,有人为了出名,有人为了虚荣,但走到最后的依然是哈罗德一个人。奎妮因为身患癌症需要照顾而进入救护所,她的身边也有几个最初陪伴的病友,可惜都没能支撑到最后,相继离开。这样的安排也呼应了一个人的朝圣。
开篇写到了,即便会有很多人在某个阶段或者某个时刻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但面对死亡,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始终是一个人。就像《向往的生活》节目里黄磊说过一句话,他说自己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家人,而是让自己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死亡。也许当一个人经历得足够多的时候,真的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生离死别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正走在朝圣的路上,我们都想变得更好。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愿我们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