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寺路街,轻枝慢摇,疏影迷离,似已陷入这夏日热烈的挑逗。路上的我,不时抬起胳膊,徒劳地挡着过于火辣的日光。脸皮珍贵,护得一寸是一寸——不知是谁这样讲过。
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这黄墙黛瓦、美名破山的古寺,是我要去的地方。召唤我的,不是我佛如来,亦不是破山飞龙。兴之所起,只为昨夜读了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唐桂宋梅。
清瘦的在澄师父早已在门口翘首以待。见到我便自顾转身,径直里走。我赶紧小跑跟上,心里兀自嘀咕:莫非出家人遗世日久,才会如此不拘礼节?
唐桂宋梅,千年古树,曾见证了这寺院的盛衰,堪称古寺二宝。寺人皆说树有灵性,似能预知年代动荡,宋梅于一九三六年遭白蚁啃噬而亡,唐桂于五十年代末枯萎。后来,寺院在原址补植两株桂树,以示纪念。至于宋梅,就没有特定的位置了,如今院内所栽,状似龙爪分叉者,皆是她的子孙。
师父的口音很重,我侧耳倾听,方能听清。随着师父的指引,我在一个静谧的小院里找到了唐桂的旧址,站在师父指点的位置,对着旧照,依稀可寻唐桂当年的踪影。眼前的桂树,葱郁挺拔,无疑是年轻的。想起二十二年前贾老先生在此焚纸祭奠,竟也有了一丝感伤。树活千年,难逃一死,渺小如我,不过沧海一粟,实在微不足道。
告别师父,我在后院独享这难得的闲散时光。破山寺的魅力,不在寺,在后院。白莲池里鱼翔浅底,玉兰横卧枯木逢春。空心潭边,九曲桥下,洒些许面包,看不怕生亦不怕死的锦锂争食,蓝天为幕,流云相伴,那一刻,放空心情,时光静止,其中滋味,只可意会。
除了这唐桂宋梅,兴福寺于我,还是无比熟稔的。也曾舌绽莲花,与人细说孝子倪德光舍宅为寺,奇石兴福从天而降,黑白双龙缠斗不休,历代文人题诗书字……后来就独爱这常少府怒斥醉米芾的故事了。
宋时大书法家米芾,性格洒脱又嗜酒如命,人称米癫。有一晚.米芾应邀去朋友家作客。席间,朋友拼命劝酒,喝到子夜,米芾书性大发,命备笔墨。朋友正中下怀,忙让仆人拿出文房四宝,并说:“我最喜欢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米芾抓起笔来,龙飞凤舞,一气呵成。书完,酒力发作,仆地而卧,不省人事。
酣睡中,忽见床前来了一位身穿唐服的文人,对米芾怒目而視。
米芾惊问:“前辈是何人,为何怒目?"
我乃是唐代开元进士常建,你为何擅自改我的诗句?
啊!可我这样一改,并无改变你的诗,而我的书法更佳。
休得胡说,你知道什么?我在江苏盱眙当县尉时曾邀友度山。清晨,在山寺后禅院品茗、赏景。我特别喜欢这后禅院的清静幽雅,故我诗的题目为(题破山寺后禅院)而你却写成了題破山寺,我所描写的景物主要在后禅院,你怎能如此改动?
初日照高林中,你把“照”改成了“明”,你可知道,“初日照高林”给人的感觉是旭日东升 ,阳光只能照射到高高的林梢,这是十足的清晨景象,非常具 体鲜明,用“明”就变得抽象,不可捉摸了。
第四句中把‘唯闻’改成‘但馀,改得更是 不妥:“但馀”似乎原来环境是喧囂嘈杂的,而现在声音沉 静来了,只剩钟磬之音了。人家读了,还以为是黄昏入夜,可我写的是清晨啊!
米芾你真个是疯癫,后院没有竹子你凭空就把“曲径”改成“竹径”,是何道理?
米芾大汗,连连赔礼,答应次日便改。谁想到次日又是大醉。多日后米芾忆起此事,朋友推说已被孩子损毁。米芾只得作罢,但因此一直耿耿于怀。想自己曾因钟爱的书法,痛快淋漓地抨击张旭那俗人,变乱了古人法度,吓唬凡夫俗子。自己虽然放浪形骸,却从不曾失信于人。
故事也好,传说也罢,终究不过博人一笑。在我看来,两位古人,虽远隔三百多年,同为性情中人,率直自然,对艺术各有执着,不妥协,不将就,若真能有缘相处,必会志趣相投,相见恨晚。
走出东院,穿过殿堂,抬眼见一匾额书着四个大字:为甚到此。为甚到此?我反问自己,唐桂?宋梅?是,也不是。
恍恍惚惚步入西院。有别于东院的简约,西院更为精致,框景、借景、漏景,各种造园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一路上移步换景,一框一景,细细领略古代园林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走在幽深迂回的走廊里,恍若走进了时光长廊,巨石之下的君子泉依旧不盈不竭,汩汩而流。
绕过那片梅林,这座白墙黑瓦、门庭冷落的小院,便是当年开缺回籍的帝师离群索居之处。走近了看,长年紧闭的朱门今日难得半启,不禁好奇心起,推门而入。小院只有一进,院内空无一人,正门紧锁,白色的窗纱挡得严实。左侧有附房两间,左右两侧青梅和桂树各两株。光影斑驳,青梅摇曳,我穿过百年时光,走近桂树,看一僧一客,切磋棋艺书法,怡然自得。
鼓声响起,惊醒一帘幽梦。我一直以为寺院是早上敲钟晚上敲鼓。后来问了师父,才知:不论早晚,寺院都既要敲钟又要击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钟后鼓,晚上是先鼓后钟。
满心欢喜,披着霞光归去,那一地绚烂的紫色惊艳了我,也欢送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