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的案例听讲中,一句熟悉的话再次提及:“为什么这件事会激起你这么强烈的反应?”到了晚上,强迫性重复再次上演,强迫的内容是:女儿在做试卷时“进进出出”,实际情况可能就只有两三次,为什么会引起我的不适?在女儿出去寻找尺子未果时,我难忍愤怒,甚至说我根本没忍,没按下暂停键给自己留出空间时间,慢点反应,而不是这样应激反应似的朝女儿的凳子踢去。我的意思是想让女儿受到伤害,又觉得直接上手不对,借由凳子撞疼她,让我的暴力不是那么明显。踢凳子装女儿前还有一个前置事情是女儿失落地走进房间,脸上的担心表情是害怕被骂,这可能也是我和她俩之前的互动模式迁移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强迫性重复。我看到女儿被我说教后低头一言不发,或是知道责骂女儿一顿后作业会加倍认真,希望重新获得我的喜爱。工作中也是,看到学生被批评后一言不发我会更加生气,感觉自己被冒犯,我说的话不起作用,学生不能记在心里,以后改过。这是否也是我对待很多事很多人的态度呢?知道咨询没有用,一方面希望老公挣高工资一方面认为老公挣不到高工资,希望孩子听我的教导又认为孩子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并按要求做。当孩子下次犯同样错误时又一次次验证了我的想法是对的,果然,你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做。“你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失望而失望过。”孩子犯的小事不过是你借此来重复早年的体验而已。孩子与你的互动成了你小时与母亲互动的翻版,在我儿子身上也是如此。
今早,开车上班途中,女儿打电话说没带红领巾,我把女儿数落了一顿:“跟你说过很多次了,每次回家要把红领巾放在书包,前面几次都是妈妈给你放书包就不会弄丢,昨天提醒你取下红领巾放书包,你不去,看看,忘记了吧。下次一定要记得。”之后告诉女儿去文具店买一条,女儿询问多少钱,我说手表里的钱足够了,放心吧。
昨天、前天都动手打了女儿,一样的心理动机,察觉后不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