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we believe we know a lot, we may become arrogant in our knowledge. The consequences can be disturbing. In fact even the most ordinary, day-to-day occurrences are not always clear to us.
一旦认为自己懂很多,很可能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感到傲慢。结果或许会吹皱一池春水。事实上,即使最寻常的例行事件,我们也未必搞得清楚是怎么回事。
1.38 Inquiry into dreams and sleep and our experiences during or around these state can help to clarify some of our problems.
探究梦境和睡眠,以及我们处于这些状态下的经验,有助于澄清自身一些问题。
How refreshing it is after a good night’s sleep! How disturbing a bad dream can be!
一碗好眠后,多么令人精神振奋啊!一夜噩梦后,又是多么扰人心神啊!
摘自《瑜伽之心》
德斯卡查尔著
1.38 或者把心固定在梦中或深度睡眠的体验上。
钵颠阇利所说的“梦中的体验”,是指梦到某位圣人,或某个神圣的象征。严格地说,这样的梦才可以被称作体验,因为当我们醒来之后仍然能保留它们带给我们的喜悦感和启示。在有关印度宗教的文献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信徒在梦中从某位伟大的导师那里接受曼陀罗的例证。这些在梦中接受的曼陀罗与在清醒状态下被授予的曼陀罗同样神圣,并且信徒将在他的余生不断地运用它和冥想它。
还有一种静心的方法,即专注于我们从无梦的深度睡眠中醒来时的那种平静喜悦的感觉。根据吠檀多哲学,人体中的阿特曼被三层“外壳”所遮盖。最外一层是物质层,它由粗糙物质构成。下面更精细的一层由事物的内在本质组成,它是精神世界的原料。最后一层的因果层,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它将我们的业即因果报应织成一张网,其复杂的因果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某一时刻的个性和生活。因果层是我慢(自我意识),它使我们将自我和宇宙现象看做是分离的实体。吠檀多告诉我们,在我们清醒的时候,所有这三层外壳都隔在我们与阿特曼之间,但在无梦的睡眠状态中,外面的两层都是消失了,只剩下因果层,即我慢。因而,比起我们日常尘世生活中的其他状态,我们在无梦的睡眠状态中离阿特曼更近,也只是更近——但离阿特曼仍然很远,因为阻隔我们的最牢固的第三层,是无明的基础层,处于他性状态(otherness)。这一层仅仅通过睡眠是永远无法破除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某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与实在合一了。不过,有些隐约的暗示,如阿特曼放射出的喜悦平静的微弱之光,确实能够传递给我们,并且当我们醒来之后仍然属于我们。我们应当试着保留住它,专注于它,预先品尝一下获得完美认识的极乐。
摘自《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印】 &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著
1.38 或者,专注在梦境及深沉睡眠的经验上。
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有时会梦到神或是展翅飞翔到高处。如果你有过这种梦境,请记住它,让你的心停留在那里,它会带给你同样的平静与专注。如果你从来没有这种猛将,那么相像沉睡中的平静状态。
每一个人在睡眠中都会进入平静安详的境界。当然,那时候的你是没有意识的,当你醒来时你会说:“我睡得很熟。”想象那种平静吧。
睡眠本身是惰性的或是迟钝的。所以,你应该去想象睡眠中的平静,而非睡眠的本身。如果你开始想象睡眠的本身,你该知道你会得到什么了。
有几种建议性的技巧可以使你的心灵平静。但是,巴坦加里知道哦,人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听他的。可能有人会这么问:“假设这些建议我都不喜欢呢?这是否表示我什么都得不到呢?”所以,以下巴坦加里这么说,作为这一段的结论。
摘自《沙吉难陀大师讲述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陈景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