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安东尼·达尔梅斯·塞汀朗吉思:《知性生活》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断了节后正常复工的节奏,绝大多数人都宅在家里工作、学习。
一开始,人们还有说有笑,各种调侃。但经过两个多月实践,很多人都深切体会到:在家里工作学习太难了,效率太低了!
有些宝妈,因为熊孩子“砸”在手里,无可躲避,只能等到上班,如遇大赦;但有很多无需照顾孩子的人,还有很多大学生(他们在家里本身就是一个中心,所有人都为他们让道),同样也来诉苦:在家里,学习效率太低。
对于这些人,我怀疑,即使在办公室或教室里,也很难真正进入工作学习的理想状态。他们或许还没有体会过真正沉浸于做一件事的状态中,也就是深度工作的状态。
“深度工作”是美国知名的个人成长培训专家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在当今社会,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养成深度工作的能力。
卡尔·纽波特本人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除《深度工作》外,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他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倡导“深度学习”,为用户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那么,他如何引导人们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这当然要从认识深度工作开始。
一、深度工作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
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相对。深度工作(Deep Work )是:
“一个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深度工作相对的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并不是区别重要性的概念。比如说一个机要人员的工作,处理的是保密性文件,非常重要,但这种工作需要的是细心和准确,很难有什么深度可言。又如制作统计报表、及时回复邮件等,都是这种情况。
作者感慨,在网络工具的时代,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用浮浅工作替代深度工作,处在随时分心走神的状态中。技术进步要对此负有很大责任:通讯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施加了前所未有的控制。
人们越来越紧密地依靠手机、网络进行工作、学习、沟通等活动。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就在手机、电脑上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很多人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干一件事。
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
深度工作和另一个认知学词汇,“心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心流”是另一位美国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生于匈牙利)提出的,是指高度专注于某些行为甚至忘记时间的心理状态。
契克森米哈赖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他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1990年他出版了一本叫《心流》的书阐释这个概念。
他的研究还揭示: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其对话集《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一书中,也描述了深度工作带来的愉悦:
“我们俩似乎都能从工作中获得一种纯粹的喜悦。音乐与文学分属不同领域,但比起从事其他活动,埋首于工作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至高无上的幸福和满足。能从工作中获得何种成果固然重要,但专注到废寝忘食的投入,是比任何成果都可贵的回报。”
深度工作的能力,是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越是一流人才,越能通过深度工作实现进步。
二、深度工作为什么难以养成?
当今社会,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缺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寻找。
一方面是主观因素。主观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人缺少强烈的成功意愿,对眼前生活非常满意,愿意随波逐流。——如果看到本文的某位读者恰巧是这样的人,那么此文可以关闭了。
但我相信,这样的人是少数。更多的人会希望自己人生不白过,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做出一点成绩来。成功的动机强烈,但他们缺少明确的目标。
对他们来说,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者最渴望达成的目标,是最重要的。没有明确的目标,谈深度工作就是个笑话。
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技术的便捷造成了“技术霸权”。有了移动互联网的超级链接,每个人都像拴在网络上的蚂蚱,耗费着时间与生命。
今天,很多公司、政府机关,都热衷于搞网上办公。这对于提高办事效率来说是必要的,对于服务用户也是有好处的。
但同时,这也是对个人价值的削减:你只要变成一个熟练的流水线工人足矣!正如疫情期间有个段子说的:“再不上班,公司就发现没有我们这些人也能正常运转了!”
事实上公司早就知道你可有可无,但绝大多数公司并不真的需要一个离不开的人,也就是能进行创造性的深度工作的人。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及时按照指令完成任务的人。
他们真正离不开的是网络技术。当今世界的网络崇拜潮流,大幅降低了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只有那些勇于逆潮流而动,自觉与人性的懒散、流行的趋势相对抗的人,才能达到深度工作,从而在时代大潮中脱颖而出。
三、做好六步操作,养成深度工作能力
如何养成深度工作的能力?作者提出了很多办法,我将其归纳、提炼为六步操作。
1、明确工作主次区分
上文已经说到,深度工作的前提是要有个明确的目标。实现那些真正有分量的重要目标,就要把目标分解开,嵌入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没有日常时间保障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但通常来说,那些真正重要的目标,都是不太紧急的。比方说,你要成为一名作家,就要每天都写作。但在你成为作家之前,你的写作就是一个无关生存因而也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多数人往往把主要时间放到那些紧急的事情上,比方说做那些直接赚钱谋生的事情,总想着将来有时间再做那些理想的事。——很多人的理想就是这样被拖成空的。
因此,深度工作要求首先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最高层次目标,定性、定量分析自己每天每一项活动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可以用“重要而不紧急”“重要而紧急”“不重要而紧急”“既不重要也不紧急”这个框架,对所有事情进行归类。
一定要把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因为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同时,也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状态、最佳时间段,安排给重要的工作,即使是不太紧急的工作。
2、养成固定时间节奏
绝大多数人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很少有人明确自己一天里的各个时间段应该如何安排。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往往被烦琐杂事占满日程,忙忙碌碌一天过去,第二天就想不起来自己做过了什么事,因为做的都是无足轻重的事。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往往弄到没有时间做。
一个善于深度工作的人,一定是对自己的时间有充分了解和把握的人。他知道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有哪些时间可以用来进行深度工作,有多少时间是必须留给不重要但不得不做的事情。
在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上,可以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时间明确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也可以建立一种根深蒂固的日常工作习惯,创造一种“深度—浮浅”交替工作的节奏,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便可以在某些时段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比如说我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写作。我精力最充沛也最少被打扰的时间,就在早上。所以养成了固定早起的习惯,用早起的时间完成当日的写作任务。
在最精华的时间,全力以赴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是深度工作的核心要义。
3、经常复盘执行情况
有一个严格的时间表,有明确的任务清单,接下来就要看执行力了。
作者要求,要“像经商一样执行”,要抓住引领性指标,给自己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定期问责。简言之,就是要经常复盘。
这里要推荐一下苏联著名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参见《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每天都对自己时间消耗进行准确到分钟的记录,每天都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及时调整,确保充分有效利用时间。他五十六年如一日,都这样严格管理自己的时间,做出非凡的成就来。
我们绝大多数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是,把时间记录分析的颗粒度定位在半个小时,应该是可以而且是必须的。
4、留出足够弹性时间
时间宝贵,最好的是所有时间都留给最重要的事情。但无论如何,人生总有一些时间和精力,不得不放在工作之外。有时是你需要休息,有时是要处理一些日常琐事。
与其在极度疲劳的时候不得不休息,或者在琐事堆积招致大麻烦时被动应对,还不如主动安排时间去处理,也可以作为深度工作的节奏调节。
5、学会拥抱无聊时间
手机几乎成为现代人的一个器官。除了占用人们的时间,还会造成用户无法集中注意力的问题。斯坦福大学通讯学博士因克利福德·纳斯认为,在网上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那么在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 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心智残疾”(这不就是“脑残”吗?)
这样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
所以,拒绝用手机(以及pad、电脑以及其他电子设备)来填补无聊时间,学会与无聊时间拥抱,是训练大脑适应深度工作的一个条件。
6、部分时间隔离网络
网络是深度工作的大敌。没有网络,一个人也会分心,但那些分心通常更容易抵挡。网络的分心能力,不需多说,多数人都会有体验。
如何抵制这种分心呢?国外有一种“网络安息日”的运动,就像斋戒一样,让人们短时间体会无网络的状态。
我们不可能完全隔绝网络,但有意识地拿出一些时间隔离网络,则是可能的。
具体做法是,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建议你在自己工作的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上记录你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
小结:在深度工作中体验生命的神圣
人们经常呼吁找回传统的工匠精神。
传统工匠和流水线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要通过深度工作完成自己的使命,因而会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神圣感。像日本的那位“寿司之神”,九十多岁的小野二郎先生,一辈子只做寿司,把它做成了一个传奇。
设想一下,如果他老人家是寿司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还会有这种神圣感吗?
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上的,都可以产生这种神圣感。不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都是一门手艺。
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就可以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神圣的意义,体验到一种充实感。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