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一节对我市重点高中高一理提班(重点班、提高班)班主任的采访,采访的话题是《疫情当下 学生如何过好“超长假期”》,很受教育,想要记录一下。
该班主任姓刘,且称呼刘老师。刘老师很不一般,2018年她带的高三理提班曾经创下了高考十几个北大清华的骄人战绩,这在我们这样一个四线快五线的小城市是相当了不起的,多少年都没有的了。那一年,我们市的高考成绩也历史性地位列全省第二。
刘老师主要讲了以下几点:
01 关于自主学习
我本身也从事教育行业,自主学习我也接触过,它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从学生层面,学生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自主学习是一项能力,需要很强的自律性;
第二,从教师层面,从教学设计层面,要体现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这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
刘老师并未完全讲它的含义,而是对不能做到自主学习的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并给出了具体的“弥补”办法。我很受启发。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时期的而且多方面因素影响才能培养起来的能力,短期之内很难让孩子们真正做到自律。刘老师主要从一种换位思考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如果是成人,手里拿着手机,能不能做到只听课而不去刷新闻呢?显然做不到,更何况孩子呢?孩子的天性本就是好奇。
她这点所讲的其实就是“正人先正已”的意思,己不正,难正人,也别正人。这一点我感触太深。
我家娃还小,但现在的小孩聪明啊,拿起手机啥都会,看都看不住。我就不让她看,因为对视力不好,每天正常的上网课不可避免,其他时间还是想让她歇一下眼睛。但我忙起来一眼没看到的时候她就把手机拿起来了,看动画片还好,还刷抖音小视频,还能学得一套一套的。
每次批评之后我也反思,她看手机首先是跟家长学的,其次也是没人陪她,因为她的家长只要一闲下来也在刷手机,(⊙o⊙)…,我们有啥立场纠正孩子呢?所以,我现在也是在努力地增加她的业余非手机的玩乐活动,同时增加我的有效陪伴时间。如果我做不到,那我也不批评她玩手机。
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刘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就是“引领”和“陪伴”。“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己学习”,所以对于暂时还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们刘老师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云自习”。让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同一个云空间内,大家一起上自习。用优秀学生的正能量去引领,大家彼此影响,就会形成一个合力,共同进步。
这种办法其实随便几个人都可以实践。我现在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现在的高中生很晚放学之后还要选择去外面花钱的自习室再学一两个小时也不回家学,这大概就是群体的“引领”和“陪伴”作用。
02 如何看待学习成绩
刘老师带的是理提班,是我市同届高中生中最优秀的苗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因为这一点会忽略掉孩子身上很多其他的闪光点,学习好一切都好,学习不好这个孩子就啥都不是。这种观点太可怕了。
我相信所有家长内心最深处一定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但是表现出来都变了味,就是因为“凡事经不住一个比字”,只要有“比”,难免不变味,难免心情不会受到影响。说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知道了很多道理,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无奈。
如果把现在的我放在未来,我估计也能做出“唯成绩论”的事情来。但真实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无人能提前预知。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放眼未来,尽可能长地陪好每一个当下,把当下的每一步都做好,余下的,“交给时间”。坚信水滴石穿的力量,也期待水到渠成的结果。
03 如何看待疫情
这次新冠疫情,刘老师引用学校校长说过的一句话,就是“教会孩子,为我们当下的苦难而凝眸,为人生的远景而深思,为祖国的未来勇敢担当”。
就我所生活的城市来说,疫情的危机真的很小,从始至终就只有一个输入性病例,已经治愈出院,而且已经30多天没有新增病例了。但疫情确实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孩子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今天还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写给今年的高三学生的,我真的很心疼这些孩子们。
对这些高三的孩子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疫情”。能否战胜,如何战胜,甚至能决定一生的命运,说心里话,我挺为他们捏把汗。
对其他人来说,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疫情也给了我们每个家庭太难得地彼此这么长的陪伴时间,就像我同事在朋友圈写的,“珍惜陪孩子的时间吧,以后你再想陪,你就得求着人家陪你了。”还有很多孩子们说,“在家学会了做菜,又新学了本领,理解了妈妈每天收拾家务照顾家人的辛苦”。这是多么难得又珍贵的体验啊。
所以很多时候,换位思考,“坏事”就会变成“好事”。转念就在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