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十三邀第六季之后,感觉有些油腻,就像连续吃山珍海味一样,我的胃需要休息一下。那么多的人物,在名望、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至少有1-2点,偶尔三者兼而有之,展现了生命的多个面相,我的脑需要消化一下。我要是有时间,会把每个人物带给我的最大启示小结一下。到目前,仅仅分享了黄灯老师带给我的感受和触动 @《十三邀第六季- 黄灯》。不及掉头消化,我又开始继续看十三邀第五季。昨天被五条人的音乐吸引了。
我只是按照常规不加选择地一集集地看,之所以不选择,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无法选择。还好,有着这样的空杯心态,否则恐怕不会这么早就看五条人这一集。
五条人,听上去怪怪的。后来才知道,这是乐队的梦想,希望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从两个人到五个人。条,应该是广东、甚至是他们的家乡海丰的说法。
五条人是来自广东海丰的仁科和阿茂两个人在2008年成立的一个乐队,主打民谣。他们的唱歌风格在中国歌坛独树一帜,平实、低亢,总是在你以为它要升调时突然下降。配乐非常地动人,有世界流行风范。整体上让我想起,我第一次听英国乐队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的感觉,有的时候又想起德国F4几个不年轻的男人平缓低沉的音乐,却让所有现场听众跟着摇摆欢唱的场面。看五条人的现场是最佳选择,因为他们两个人都很好看,操作乐器的姿势都很帅,歌声与乐曲都很好听,呵呵。
五条人的歌词应该是以仁科为主,因为他喜欢看各国作家的书籍,也许是因为当初卖过盗版书。歌词以日常生活为书写内容,混杂着自由散漫的诗意。歌曲应该是以阿茂为主,因为他喜欢看电影和音乐,也许是因为当初卖过盗版CD。他们得语言是混搭的,一开始的两个专辑《县城记》和《一些风景》以海丰话为主,后来的《广东姑娘》开始加入了一半普通话,在《梦幻丽莎发廊》《故事会》中会又更多的语言加入。仁科说他们不执着于哪一种语言,采用哪种语言主要看作品的需要,就像在哪个地方你最好就说哪种语言一样。他们的MV是两个人才华的另外一个侧面的展现,看上去是两个人事业的未来曲线布局,他们触电只是迟早的事情。
2020年7月五条人参加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出名,五条人乐队现在已经火得不可一世。
仁科应该是1986年出生,有着木村拓哉、郭富城和谢霆锋的身影。口才实在了得,感觉是他看的众多我所不知道的作家及其它文化元素所冶炼出来的。他现在是各大娱乐综艺节目的宠儿,举手投足,那么地不随意,总是有些设计感和模仿气息。
阿茂应该是1983年出生,有着谢贤同款外形。他比仁科大几岁,是五条人的始作俑者,每每地访谈他总是扮演深沉、淡定的那个角色,对于乐队起着汽车底盘的压重作用,但是一点也不妨碍他帅。
火了两年左右的两个人现在已经打理得非常时髦得当,完全可以充当时尚文化风标。
他们的题材以小见大,故事淳朴,题材深刻,感情真挚,含着幽默,无论生活怎样,总是能够还它一个笑脸。--- 这是我所选择的评论,而网络上评论五条人的词汇已经丰富得汗牛充栋了。
许知远对于仁科和阿茂的访谈常常是独立进行的,他跟随他们回到海丰县城,当初他们活动的种种现场,在广州也是,让他们两个结合当时的场景去回忆,或者回答他的提问。过程中,感觉许知远有那么一点居高临下,还有时有那么一点心不在焉。他似乎不像我所看过的几集中与其他嘉宾互动得那么顺畅、有来有往,好多次都是嗯嗯啊啊地就过去了。但是,最后他非常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过于正常的受教育和事业发展的轨迹,迸发不出仁科和阿茂那样野蛮生长而具有的不拘一格的力量。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遗憾吧?可是如果让时光倒流、或者你可以穿越回去重新来过,有人敢于冒那么大的不确定的风险吗?
对于如何看待因为乐队的夏天而突然成功,仁科的金句:“内心放烟花”,“燃烧是一个消失的过程”。
整个访谈我最喜欢的一小段是,阿茂和许知远趴在栏杆上,脚下海浪扑上来又退回去,如此往复以至无穷,阿茂指着对面的两座山头,说自己常常想:它们什么时候可以靠近一下,握个手什么的。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