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们解决的是如何透过结构看世界的问题,即方法论。
思考结构决定了人们审视问题的视角,这些视角在帮助我们快速决策的同时,往往也造成很多偏见和盲点。结构思考力从结构的角度出发总结出“结构思考力三层模型”,帮助我们将隐形思维显性化,同时从结构的角度将思维结构修正重构,以使思考更匹配当前的环境需求。
第一层:理解—隐形思维显性化
将隐形思维显性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审视内在思考结构的过程,我们如何一步步将脑袋中的所思所想外化成可以口头或者书面表达的内容的呢?
一·识别——识别信息中的结论,理由与事实
二·判断——找出对应关系画出结构图
三·概括——一句话概括主题句
在___基础上,从___,___,___N个方面,说明了_________。
一般情况下,第一处横线上填写事实,第二处横线上填写理由,最后一处填写结论。
第二层:重构—显性思维结构化
这一部分主要从重构结构应有的观念和正确的方法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地透过结构看世界。
一·理念
1.站在全局看局部
站在全局看局部是一种鸟瞰式的观察,先看事物的全貌。站得高,自然可以把事物看得更完整,“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违背这个真理多么荒谬;站得高,自然可以看得更远,站在全局看局部是一种战略式观察,高瞻方能远瞩。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还是免不了从局部看问题,一是全局意识不强,二是看问题的方式有欠缺。主要原因如下:
(1)思维惰性:人们倾向于否认复杂性的存在,试图相信我们的行动总会产生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没有副作用。而不愿用心思考复杂的问题,总想把问题简单化。
(2)思维方式直线化:这也是思维惰性导致的,因为理解一些小而简单的事情,要比从整体上理解复杂的事情容易得多。
(3)人们在科研中习惯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人们精心设计一个实验,控制特定条件,细心观察实验所产生的结果。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以便关注我们最感兴趣的的内容。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试图用同样的方式解决。但是,割裂事物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将一头大象分成两半,并不能造出两头小象”,形象地阐明了这一点。如果你的目标是理解大象这个系统是如何运转的,而你试图将大象切成块,并研究每一块的性质,你很可能达不到目的。因为将大象切成两半这一举动本身只会将一个良好运作的系统变成两个无法运转的系统。所以,如果你想理解一个系统,并试图进一步解读它,就必须从整体上理解它。
正确的思考方式是:先看整体(全局),找出这个事物同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看清它在一个较大范围的“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把握它同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剖析其内部结构,找出这个事物本身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把握其自身的特性;再由局部到整体进行综合,以全面认知它的本质,规律,以达到理性认识。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辩证法中的一对范畴。其内涵是: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性联系,通过外部多种多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本质 ,本质决定现象。从结构思考力角度,透过现象找到背后原因的分析过程,既是分析这个事件的结构过程——查找原因,也是重新构建结构的过程——寻找应对的措施。
3.站在未来看现在
站在未来看现在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我们要“向前看”,即关注未来。因为未来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决定着我们现在的思路与战略决策。二是我们要“看现在”,即立足现实,迅速行动。前者是解放思想,后者是脚踏实地。所谓“先人一步”,无非是比他人看得远些,决策正确,行动快些,因而有所成就。
4.逻辑思维要验证
主要采用的推理形式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1)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常用于说服,最常使用的是三段论,即
大前提:A是B
小前提:B是C
结论:A是C
举个例子:鱼会游,鲨鱼是鱼,所以鲨鱼会游。
(2)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常用于概括同类事物的共性。
归纳推理的优点在于以观察、试验和调查为手段,判明因果关系,然后以因果规律作为逻辑推理的客观依据,所以结论一般是可靠的。
二·方法
1.论—结论先行
2.证—以上统下
3.类—归类分组
分组归类不漏项,可采用MECE法,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4.比—逻辑递进
第三层:呈现—结构思维形象化
在这一步中,最重要的是:配关系。大体说来,一共有四种关系模式:
一是整理流程的流动模式:线性关系;流程关系;循环关系;关联关系。
二是动态变化的作用模式:对立关系;合力关系;平衡关系;阻碍关系。
三是要点清晰的关系模式:并列关系;重叠关系;包含关系;分割关系。
四是数据说话的比较模式:成分关系;排序关系;序列关系;关联关系。
列举几个常用的关系图示,在制作PPT的时候会经常用到:
明确关系后即可得到图示,然后对整体进行标题和语言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