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很小的时候,我对电子设备的“危害”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反倒觉得让他在看动画片挺“省事的”,再加上针对孩子的早教片,动画片,儿童娱乐节目也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大儿有时候一看就一两个小时。后来,我渐渐发现他最喜爱的活动就是看动画片,玩儿游戏,很难停下。玩儿输了就满地打滚、撒泼胡闹要求接着再玩,把我气得够呛,我们之间因为这事没少闹矛盾。
关于电子设备给我们、尤其对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很多文章都有叙述,不少甚至是“危言耸听”。有家长或学校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设备。我的想法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电子设备的时代,电子设备就如同历史发展中的其他“工具”一样,应该是由我们人类使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生活的一个工具,而不应该完全摒弃或者“禁止”它。另外即便我们通过父母的“强权”,在孩子的生活中完全“禁止”了电子设备,孩子可能会由于“禁止”而特别渴望,偷尝“禁果”。再说我们当父母的也不可能一直扮演警察的角色,孩子很快就要离开我们的视线独自求学,生活,那么如何才能“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呢?“最重要的还是孩子要能培养“自律(Self-Discipline)”的品格,具体到屏幕时间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对孩子说明了电子设备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人际交往等等所带来的危害,这方面的案例很多,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此外,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即孩子会沉溺于电子设备,甚至“上瘾”,希望孩子能够自己管理自己,因为“妈妈不想当警察监督他,再说他也很快会离开家独立求学,妈妈也不可能一直监督他”,所以我们希望就这个问题与孩子达成一个可执行,可操作的协议,先试运行一段时间,再根据试运行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注意,这个制定协议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亲子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过程,而不要成了父母的一言堂。比如孩子有可能会说:“我们班的谁谁谁就可以一直玩儿游戏什么的”,我们可以说“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问题”,或者“,每家的情况不同,没有可比性”等等。总之,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下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最终制定的协议应该是亲子双方都愿意接受的,切合实际的协议。关于屏幕时间,我们最后与孩子达成的协议是这样的:周一到周四,没有屏幕时间;周五晚上是MovieTime,但是要在做完作业,洗完澡之后。周六周日的屏幕时间是两集动画片(一集21分钟)或者20分钟的电子游戏(需要他自己设闹钟),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是看动画片还是玩儿游戏。但也要在完成作业之后。放假期间的约定同周六周日。关于为什么要加上完成作业之后,纯属我的个人观点,即要事第一。我认为完成作业(尤其在北美小学基本放羊的“快乐教育”体制下,我给孩子的这一点点作业量,个人觉得是有必要的),我知道有的父母是很“不看重”作业,则没必要加这点限制。
这个协议看起来很不错,具体执行起来,各种情况是层出不穷。但是不管碰到什么情况,只要想到我们制定协议,限制屏幕时间的目的,即:让孩子学会自律,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完全禁止孩子接触屏幕,也不是与孩子“权力斗争”,“赢”了孩子;另外让孩子体会到被爱,被尊重,亲子双方能够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那么对于协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意外”就能从容应对了。
比如,周五晚上洗完澡做完作业都八点了,过了规定的时间,彼此商量的结果是让他们找个短一些的Movie看;有的时候他们不想看电影,想玩儿20分钟的游戏;有的时候闹钟响了,游戏正在一个节骨眼上,多玩几分钟再退出,等等。最近两人都放暑假了,屏幕时间的协议执行,成了我们天天要面对的功课。另外最近又出了个新情况,6岁的弟弟也开始有作业了,由于一个人完成作业之后用屏幕时间的时候,另一个人不免“禁不住诱惑”,于是他俩自己达成的约定,俩人都得完成作业之后,才能用屏幕时间。大儿几年下来,已经养成了习惯,基本能做到自律,不用我的干预,小儿则开始用各种方法“挑战、试探”我的底限,刚才上演的一幕是这样的:
午饭后,俩儿看的动画片大概还剩十分钟,我困了上楼午休。正要睡着之际,小儿上楼来找我,说要我的手机看15秒,原因是刚才他去洗手间,哥哥没有应他的要求暂停。我当然是“温柔、坚定地说不”。“温柔坚定地说‘不’”这一着,在小儿这儿,我用过好多次了,屡试不爽。意料之中,小儿开始“胡闹”,折腾我的头发,拍打我的身体,想“激怒”我。没想到为娘的我并不上当,静静地躺着任他表演,看他投入的样子,心中还有些忍俊不禁。最后他干脆脱了衣服,在我身边躺下,我搂着他柔软、光滑的小身子,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当然,在屏幕时间这个问题上,除了制定协议,父母自己以身作则,减少屏幕时间,与孩子一起挖掘、发现更多有趣的替代活动也很重要。屏幕之外的世界,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