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崖岭
第五节,葫芦娃儿
一,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葫芦娃儿上宽、下宽、中间窄。上半部地块较长,中间地块较短,下半部地块稍长,形状好似一个葫芦锯开的一半。海拔最高976米,最低878米。地理位置东经113.81,北纬36.60。东与红土洼儿相接,西与后南洼儿相接。上半部分都是从与红土洼儿相接的圪梁上的路来往行走,洼儿中间有一条路,下半部分就是从这条路上来往。上至山尖,下至主道。
二,区域内现状及历史传承
葫芦洼儿的土地多属付氏祖先开发,民国初卖给李氏家族一部分土地和山坡,李氏家族也逐渐扩大自己的土地,所以这个洼儿就成了付氏和李氏的沟洼。这里土地总面积16.21亩,石堰总长9746米,其中荒废0.27亩,堰长123米。解放前属于私有制,解放后,一九五六年以后归为集体所有。一九七六年通过土地调整后归为五街六队。一九八一年承包到户。由李小榜、李兴奎、李桃顺、李香明、李土定、刘凤民等承包管理。花椒树578棵,黑枣树20棵,其中有四棵有150岁以上,柿树3棵,椿树4棵,杜梨树1棵,桃树1棵,杏树1棵,核桃树1棵,桐树2棵。石檐子7个,其中一个在与后南洼儿圪梁相接处,是清朝咸丰年间修建的。
三,土质及适宜种植作物
上部靠山岭少部分土质属于红黑相间,中间一大部分为浅红色土质,下边一少部分为黑白相间。适宜种植玉米、谷子、高粱及豆类作物,蔬菜可种豆角、萝卜、南瓜及油料作物。
四,地名由来
因这个洼儿上半部分较宽阔,中间细窄,下半部分稍宽,形状像一个倒放着的葫芦,因此而得名葫芦洼儿。
整理人:李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