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资”买卖,“章甫”古代礼帽,“适”到,“姑射ye”美貌女子,“窅yao”深沉下陷引申为怅然若失。
本段大意:宋国人贩卖帽子到南方越国,越国人理发纹身不戴帽子,用不着,卖不掉。尧帝治理天下政通人和,去姑射山汾水北见到四位高人,看到人家逍遥自在,怅然若失,忘记天下。
庄子在这段说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不成功的商人,闹出笑话来,自然达不到至人境界,再一个是成功管理天下的尧帝,见到四位至人也怅然若失,寓意还是达不到至人境界。
庄子说了逍遥游的标准,也就是做人最高境界,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般人放不下自我欲望和功名利禄,当然也就达不到这个层次。
自然,我们会说庄子给出如此高标准,怕是谁也达不到,包括他自己。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不在于要做到这个“三无”标准,而是换个角度看有何启发。
这个启发是庄子想表达的逍遥游思想,其实就是“心灵自由”,他希望我们作为个体,在这相对并不算长的一生中,心灵世界要多一点点自由自在。
罗斯福在二战期间提出了“四大自由”,即言论、信仰、免于恐惧和免于贫穷。对应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免于贫穷是满足生理需要,免于恐惧是满足安全感需要,言论和信仰自由是满足归属感和尊重感需要,这些都是人性内在需要。
对应我们一般说的心灵自由,前提是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感需要,这是常识,老祖宗早就说过,“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其次才有心灵自由的可能,也就是归属感、尊重感、价值感,这些显然还带有世俗价值观,属于自我实现层次,远不够庄子说的逍遥游。最后,继续升华就是超越现实需要,真正实现心灵自由,不为世俗物欲名利所累,达到马斯洛后来补充说明的“自我超越需要”。
人活着,先要努力自我实现,才有可能自我超越,超越世俗眼光,逍遥自由。
庄子提出的逍遥游境界,可以认为类似我们说的心灵自由,只不过这不是说说就可以做的,用相对简单的表达,也是实现路径和方法,其实也不复杂,那就是“活出自我”“做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