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时间的底线:绝不要低于5小时或高于9小时,最佳睡眠时间是7~8小时(晚上10~11点 人体自然进入睡眠状态的黄金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入睡,有助于显著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迅速进入深度睡眠,促进身体修复和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预防慢性疾病。按照最佳睡眠时间7小时左右计算,早上6~7点起就比较合适)
有些证据表明,晚睡会影响代谢。因为晚间12点以后我们的脂肪代谢是最活跃的,胰岛功能的修复也是在此刻进行。一项纳入了13000多名被研究者的实验发现,每晚睡一小时,胰岛素抵抗(HOMA-IR)就会上升1.3%,晚睡也被发现与一些早发冠心病有关。因此,还是建议你尽量别熬过12点,如果你已经有高血糖,高血脂,肥胖,或者家里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熬夜对你就尤其不合适了。
睡眠环境的重要冷知识:
保持室温16度~19度,被窝温度32度~34度,室内湿度50%~70%是最好的。
动力+节律-阻力=睡眠
1, 白天清醒时间越长,睡眠驱动力越好。
2, 尊重昼夜节律。白天晒太阳,晚上避光。
3, 避免睡前长时间使用发光屏幕。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使用手机,电脑时,至少要在睡前半小时远离屏幕。
早上固定时间起,拉开窗帘见晨曦。
早餐营养固节律,避免久坐多起立。
午间打盹只小眯,下午拒绝咖啡奶茶。
下班撸铁或瑜伽,睡前书籍换手机。
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法不是吃安眠药,而是认知行为治疗。
你发现自己晚上睡不着,或者没睡够之后,可能会做一些补偿的行为。比如,早早地躺在床上酝酿睡意,或者在床上玩手机。比如,如果不用上班,早上就赖床。再比如,白天一有机会就往床上躺,找机会补觉。正是这些维持了慢性失眠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床上醒着的时候太多了。时间一长,这种觉醒状态和床之间建立了新的条件反射,”床=清醒”,而床和睡眠之间的连接会逐渐变弱。结果就是,你明明已经很困很累了,可是只要一躺在床上,就睡不着。睡眠医学把这种机制叫做“条件性觉醒”。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切断床和清醒之间的连接,重新建立床和睡眠之间的连接。
20世纪70年代初,睡眠医学界的前辈们就设计了一套行为指令,一共有4句话:不困不上床,困了才上床;不要在卧室和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当然,性生活除外);如果入睡困难,或者醒来后难以入睡,或者感觉烦躁,不要硬躺,干脆起床离开卧室。等到再次有困意时重新上床;不论昨晚睡了多久,早上固定时间起床。
睡眠医学也给现在的我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晚上不要看时间。失眠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吃吃睡不着就频繁地看时间,结果越看越着急;或者半夜醒来,摸起手机一看是凌晨4点,发现自己还能睡两三个小时,得抓紧时间睡,可越是抓紧就越睡不着。这其实都是时间焦虑带来的。我们可以把钟表这样的时间线索从卧室里请出去,如果你实在需要用手机定闹钟,可以把手机网络关掉,设置成静音,放在远离床头的地方,越远越好。你不需要知道自己几点睡,也不需要知道自己几点醒,只要外面天没亮,闹钟没响,就接着躺。
这些建议听起来都有点反直觉,但是试验研究发现,这套方法非常有效,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它发挥的作用还能长期持续。
治疗慢性失眠的顺口溜
不困不要睡,睡不着就起,困了重新睡,时间不重要,看了干着急,早上按时起,坚持即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