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不了学习的苦,却可以受得了生活的苦?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里学习指的是宽泛的学习,读书看报、名人指路、社会实践、创业写作等等,都算是学习,而不仅仅针对技能考证、学历证书等。
第一点我想说,学习是主动的,而且要承受学而不得的风险,不一定能解决当下的困境;而生活的苦是被动的,扛过去了,问题得到暂时的解决。
拿我当年最纠结的母亲的选择,她要是跟着小舅一起做生意,那么我们这个小家庭不至于过着那么悲哀,不至于一双鞋子一直穿到露脚指头,不至于在狂风暴雨的早晨站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的敲亲戚的门借钱。可是这些思维的矛盾都源于我的价值判断,要知道我可是读过一些书的人,这是事后诸葛亮逻辑。如果将场境还原到母亲的时代,自己一个大字不识,面对未知她是恐惧的。当下的困境是可以看得见的,交不起学费的时候,就厚着脸皮去亲戚借点,东拼西凑总是可以借到一些,实在借不到就欠着,学校不至于因为交不起学费就开除我和妹妹,站在母亲的角度她也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只是站在我的角度,会觉得有尊严的丢失。可是,如果母亲去上海做生意呢,一切的风险都要靠自己来承受,这对于母亲的认知来说,是难的,了解自己是难的,了解世界也是难得。只有她自己认识得到,理解得到,可以承担这份风险,她才能成行,才能收获高收入。
对于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感觉自己能干很多事,可是就是下不了手,总感觉充满了不确定性,付出了不一定能得到,而且不一定是我想要的结果。这个思维模式和母亲是一样的。可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不就是充满不确定性吗?只要活着一天就充满了一天的不确定性。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疯狂的迷恋上了罗振宇的《得到》,再看了李笑来的《时间的朋友》之后,我辞职了,后来的生活越发不稳定,我有点儿讨厌这个罗振宇的《得到》的,感觉他是个大忽悠。后来经过我自己不断地探索和挖掘,我发现世界的本质就是充满不确定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失败了复盘,总结好了再计划,再行动。这样一想,我开始不抱怨别人了,不再轻易抱怨父母,因为每个人都是在这不确定性里努力让自己有些短暂的确定。
还是要不断学习,尽管充满着不确定性,学得多了,总有一天可以让我们确定片刻;这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就是要跟上学习的步伐。
第二点我想说,跟整体的快餐文化有关。这个福利彩票以及赌博的盛行都与这一夜暴富都与这快餐文化有关。生命太短暂,也太脆弱,我们总是想在短暂的生命里创造奇迹。我记得年少时,我周围的小伙伴开玩笑说:“如果给我一千万,我愿意拿20年生命去交换。”我也曾经有过这样极端的想法。可是真正长大一些,遇到一些岁数较大的成功者又说出了另一番话:“真羡慕你们啊,年轻真好啊。如果可以拿钱买回一些时光,我愿意拿出我财产的绝大部分交换,愿意多活几年。”
我曾经的信条是靠运气活着,而且活得还不错,可是运气总有用光的时候;没有经过学习系统整合下来的思维模型是不稳定的,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一团凌乱和糟糕。经过心理学的学习,和成长小组的碰撞,我发现我必须沉静下来,不断学习不断觉察自己,从原始家庭的快餐文化中移步出来,尝试建立自己的稳定的思维模型。
第三,学习是反人性的。所谓的学习与文化,就是在人直立行走之后,通过发明了文字记载之后,可以将前人的经验和总结记录下来,后面的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产生新的文明。但是人性的本能是快乐主义,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任性自然的生活,可是这样就没法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也无法发扬光大。
关于这一点,我不知道怎么样做才能与人性契合,但是我想反的太多肯定是欲速则不达。既然无法完成巨大的惊涛骇浪之举,就做一个普通人好了,用小步子原理,跟在那些大咖后面,紧紧地跟随就好了。
就像我最近又开始跑步了,从2月1号开始,慢慢的从三公里到五公里,昨天休息了一天,今天竟然可以重新跑到十公里了。然后有个跑友可能看到了我的跑步记录,他发信息给我说愿意跟我一起跑,这让我很意外也很开心。
是呀,学习也好,跑步也好,都是反人性的,但是这都是为了保留住前人的成果,是为了进步啊,为了让自己的思维模型更好的稳定。
借用一句流行语结尾: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跑得更远;所有的付出都会被看到,今天没有看到,是因为跑得还不足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