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你的大脑
这是作者开篇提到的话题,之所以要认识大脑,是因为我们的所有的感知和决策,都是通过大脑决定。这样一个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角色,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一下。作者从生物进化的顺序展开,依次介绍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1、大脑结构
本能脑:约3.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进化出爬行动物,为了适应陆地生活,本能脑应运而生。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帮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
情绪脑: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出现。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化出了情绪脑。比如恐惧能够使它们远离危险,兴奋能够让自己专注于捕猎。
理智脑:约25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前额开始进化出新的皮层,新皮层约20万年前才真正成形。人类的语言、艺术、科技、文明的创造,都是新皮层的功劳。
2、力量对比
理智脑富有远见,更加高级,但因发展实际短,力量薄弱;本能脑和情绪脑目光短浅,但因发展时间久远,力量强大。作者将三个角色进行对比,如果本能脑是100岁的老人,情绪脑相当于55岁的中年人,理智脑则是不满一岁的婴儿。
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不如理智脑高级,它们却掌握着人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所以我们的基本生存依托着本能脑和情绪脑。
社会的发展加速以前,我们的祖先作为原始人,需要随时准备战斗或逃跑,所以日常需要低耗能、低思考,这样在危险或猎物来临的时候,人类才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且有足够的体能去逃跑或捕猎。这是早期人类生存的天性。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复杂度增加,人类基本不用再依靠和野兽们争斗而生存了,而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生活。这时候,理智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简单举例,同是获得一把小麦,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决定是直接吃掉;理智脑则会考虑将小麦种起来,以获得更多的、持续的小麦。
3、为什么成长很难?
因为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为什么人起飞很难?因为有地球引力是一样的道理。克服天性并不是要让理智脑直接对抗本能脑和情绪脑,原因一是理智脑力量太薄弱,对抗的过程将很痛苦;二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偶有强大的行动能力,如果被理智脑驱动,为己所用,产生的力量将非常强大。
4、成长的规律——复利曲线
由复利曲线可知,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前期的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大多数人没有体验到,是因为在拐点前就放弃了,所以需要足够的耐心去到达拐点。
如果只有耐心,方向是错的,则耐心迟早被消磨殆尽,终将一无所获。所以,行动方向和方法也非常重要。
作者提出“舒适区边缘”的概念,如上图。如果只是在舒适区,很快会陷入无聊,没有提升;如果跳到困难区,则容易受挫而放弃,从而停滞在舒适区。所以想要有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拉伸区。
5、行动力不足,如何破?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初看到这句话,觉得不可思议。细想后发现,鲁迅笔下的阿Q、余华笔下的福贵,都是这句话的体现。
行动力不足,并非因为环境干扰或者意志力薄弱,而是因为选择模糊。既想要做这个,又想要做那个。所以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把目标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6、感性选择,理性思考
书中引用李晓鹏《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中的方法,对于一眼就能看到答案的题目,忽略;看过去就头疼,题目都看不懂的,直接跳过;大致能看出思路,但需要动脑筋的题目,是进步最快的地方。
读书也一样,选取书中最触动的点,然后去实践、改变。捕捉感知的途径: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句子;重复出现的念头;梦境;身体感知;直觉等。
7、元认知
即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对思考过程的思考,属于第三视角。当自己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对于做这个决定的过程的思考。元认知可以帮助自己从全局和未来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这个概念和底层逻辑类似。元认知的作用是:帮助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不冲动,保持平和。
获取元认知的途径有二。一是从知识中获取,包括古今书籍、现代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二是从自身经验获取。这是独属于自己的一份财富,但需要启动复盘程序,自我监测。
二、几种力量
1、自控力
这是一种自我审视、主动控制的力量,需要主动、有意识地启动理智脑,让理智脑更多地参与大脑的决策,而不是总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所左右。在自己要做选择时,停留几秒钟进行思考,或许就有不一样的决策。
为什么诸多短视频平台能够让人停不下来?其成瘾机制非常简单,通过大数据捕捉用户的偏好,据此设定推送机制,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短暂的愉悦感,多巴胺开始分泌。就这样,大脑开始被短视频持续劫持,理智脑就没有主动启动的机会了。
自控力是理性脑和成瘾行为进行对抗,抽身于短视频的快感中,让理智夺回大脑的掌控权。由于自控力是反本能的,所以是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训练获得。高尔基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2、专注力
很多人在做A的时候想着B,做B的时候想着C。习惯了这种状态,做什么事都会因分心而无法做好。只有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才能达到“心流”——一种完全沉浸于当前任务、高度专注且充满愉悦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所收获。
作者提出,冥想是提升专注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暂时无法进入状态,可以先从生活琐事中尝试体验。比如,吃饭的时候,体验每一口食物进入嘴巴的感觉,细细咀嚼、品味、咽下,饥饿渐渐随着一口口食物的吞咽而消除,专注于这份神秘的幸福。再比如,跑步时候,享受四肢摆动的轻盈、微风吹在脸上的凉爽、汗水渐渐从额头流下的晶莹。
电影《绿皮书》中有一段笔者个人非常喜欢的话,可以简单清晰地解释专注力:
My fatherused to say, whatever you do, do it a hundred percent, when you work, work,when you laugh, laugh, when you eat, eat like it’s your last meal.
我父亲曾说,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投入,工作时就工作,笑的时候就笑,吃饭的时候,像最后一餐一样去享受。
如此,就能做到行动和感受的统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
3、学习力
3.1学习方法
人与人的差距,大多不是体现在智商方面,而是体现在学习力方面。这部分内容,作者主要引用了《刻意练习》,具体特征如下:
1.明确的目标。目标尽可能明确、具体,避免宽泛。
2.练习时极度专注。沉浸式练习,全身心投入。
3.获得有效反馈。找出不足,帮助提升,避免闭门造车。
4.始终在拉伸区练习。选择需要努力才能完成但不至于完不成的任务,避免太难或者太容易。
学习是有方法的,只要持续在拉伸区边缘,舒适区就会扩大,拉伸区也会随之扩大,原来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舒适区。然而,速成是不可能的。
3.2学习类型
1.被动学习: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的学习内容,留存率分别为5%、10%、20%、30%。
2.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讨论、实践、教授的学习内容,留存率分别为50%、75%、90%。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如下图:
想要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需要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和语言去解释新知识,且能够解释清楚,使他人能够理解,则到了教授他人的水平。总而言之,“教”是最好的“学”。
深度学习的优势是可以让我们不再浮躁,提升跨界能力,帮助我们产生更多的灵感。同时,深学之下的广度——浅度学习也是有必要的。知识专栏、精品课、听书等产品是了解信息的入口。浅学开阔眼界,深学提升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4、行动力
知道和做到,相差甚远。该部分内容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相吻合。增强行动力需要目标清晰、明确、细化、具体化,模糊是最大的障碍。方法因人而异,作者提供了记手账的方法,每天记录待办事项、当天完成情况等信息。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按计划执行,而是做到心中有数。该形式适合学生、自由时间比较多的人。热爱比行动力更加重要。
5、关联能力
学以致用很重要,关联是学以致用的基础。知识的获取不在多少,在于是否跟自己有关联,以及关联的充分性有多高。一个新的知识点,如果无法和已有的知识发生关联,则在脑海中存活不了多久,下图可以形象展示。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1.手中有锤子。对一件事足够投入,专注于自己所属的领域,所学的知识点就能够更好地被调取使用。
2.输入足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知识和方法,仅靠凭空臆想,是很难有效关联的。
3.好奇心。好奇是思考的开端,也是关联的起点。
4.时常问自己,这个理论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三、认知体系
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道理只是知识,都是知道和了解的范畴,据此建立行成的是知识体系。结合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与选择才是认知范畴,据此建立起来的是认知体系。
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不必在意形式的完整,而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定制。一些知识非常有道理,但距离我们的认知需求非常遥远,无法产生关联,则可以暂时舍弃。他人的认知体系中,有能够匹配自身的为己所用,无法匹配的则可忽略。
建立适合自己的认知体系,方式方法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思维导图,有的人喜欢形成文章,有的人喜欢讨论,没有孰高孰低。如果遇到能够让自己眼前一亮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可以尝试实践,内化为自己的。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认知体系的本质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独立的知识或观念整合为对应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其过程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适合自己的点,然后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认知体系建立的过程:
1.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让外行人也能听得懂。
2.在需要的时候顺利提取,否则就没有产生强关联。
3.应用和实践才是产生强关联最有效的途径。
四、关于打卡
打卡是很多人培养习惯的一个方法,其初衷是帮助自己建立行为惯性,比如健身习惯、阅读习惯等。然而打卡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列举两个。
1.动力转移,结果锚定。比如微信运动,一开始的运动热情,变成了上榜压力。原本的强身健体,变成了占领榜单。原本的阅读明智,变成了打卡了事。
2.认知闭合,任务心态。一件事没完成,就会挂念,盼着早点结束;一旦完成,对于这件事的动力就烟消云散。带着尽快要完成一项被迫任务的心态去做一件事,其效果必然不会太尽人意。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距离完成任务还差多少?
作者解释,并非一概而论,反对打卡,而是反对依赖打卡。可调整策略,让打卡成为附属。比如用记录代替打卡,记录只是方便复盘。好处是没有了打卡的任务压力,还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如果需要用打卡来养成习惯,避免懈怠,则可以设下限,不设置上限。比如20个单词难度,调整为5个,则好处是完成目标没有负担,多学一个就是额外收获,有一种“赚到了”的心理。
五、作品意识
作者所说的作品可以是写、说、分享视频,形式不限,总之要产出,获得反馈。产出后的反馈可以提供继续学习、继续产出的动力。比如对笔者来说,自己的一篇文章哪怕只有一位读者留言认可,继续写作的动力就有了。
反馈方面,鼓励和认可提供强大的动力,可以收藏起来,慢慢享用。然而有正面反馈,就必然有负面反馈,这就需要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一定把控和心理准备。
1.对作品负责。尽己所能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做出用心的、有价值的作品。
2.展示给能力不及你的人——笔者改换另一种说辞:展示给目前没有精力或者能力做出你这样的作品的人。他们会赞扬你的作品,或至少能认可你的用心。
3.客观对待打击。对于攻击性留言,忽略即可;对于有理有据的质疑,需要认真对待了,因为这是第三视角帮你完善作品的极佳的机会,这种质疑是财富。
六、阈值效应
认知的提升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不可速成,这和广告投放的原理一样。想要突破阈值,行动量就要突破改变的阈值,否则如何坚持也无法产生质变,突破认知层次。
七、知行合一
仅仅 “知道”是无法形成提升闭环的,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反馈、再练习,才能由 “知道”到达“做到”。没有任何改变——包括思想的改变和行动的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
八、心智带宽
任何能够制造压力和焦虑的事件都会占用人的心智带宽,比如贫穷、考试、即将到来的演讲、职业危机等。当人们被这些巨大的事物吸引的时候,心智带宽降低,就可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饥饿的人不会去考虑长远的职业规划,更可能会去抢面包;消费者看到“全场五折,最后一天”的宣传,很容易冲动购买非必须的商品;负债累累、信用卡已刷空的人,很可能去铤而走险,走向犯罪道路等。这些都是心智带宽降低的表现。
只有富足,方可解忧。这里说的富足,不是财富,而是心智的富足。具体做法,是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和对事物的觉知,不放纵无限的欲望,不盲目奔波。保留一定的闲暇,可以用来思考,把时间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提到贫穷,笔者想到老家的农民。农民普遍是贫穷的,或至少是不富裕的,但大多农民并不焦虑。即使有压力,也不至于冲动决定,铤而走险。其原因,就是农民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秋收的时候秋收,主观能做的部分尽心尽力。关于收成如何,欠收还是丰收,他们接受结果。他们对自己这片土地的产出没有过多的奢望,没有农民会指望几亩麦田能打出十几吨的粮食。欠收了,留出明年的种子;丰收了,留出明年的种子。忙碌一天,汗水尽撒,晚上回家喝瓶啤酒,吃顿猪头肉,一切生活继续往前。农忙以外,他们会有一部分闲暇时间用来打牌、喝酒、聊天,还有对明年要不要改种其他作物的思考。农民普遍不富裕是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然而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值得职场人学习。
九、多视角看问题
作者举了“半杯水”的例子。对于同样的半杯水,有人哀叹“只有半杯水”,有人惊喜“竟有半杯水”。这半杯水本身是客观事物,无关好坏,可不同的人去看待,就有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针锋相对的态度。
一时间,笔者又想到多年前的一个交通访谈节目,叫《谭谈交通》。其中有一位现实版的“福贵”,在描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后,竟跟谭乔说要“向前看”。主持人谭乔愣在那里,一时语塞。苦难向来不被歌颂,它博得了太多人的眼泪,而在一些强者眼里,巨大的苦难只是过去的经历而已,不曾在他们脸上留下疤痕。
多视角看问题的练习:
1.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2.多学习,向优秀的书籍和前辈学习。
3.保持客观,避免主观臆断。
4.寻求帮助。面对重大事件,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寻求他人帮助,不在冲动的时候做决定。
5.多运动。良好的体魄和状态可帮助自己提高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
6.常反思,常复盘。在梳理过程中,可能就会拨云见日。
十、人生五件套
1、早起。
早起的习惯会让你逐渐摆脱闹钟。闹钟不会照顾你的睡眠周期,你被吵醒的时候,大脑还未休息好。自然醒可以让身体和大脑做好准备后自行启动,确保良好的精神状态。早上是大脑运行的黄金时期,可以把困难的工作放在这个时段完成。
午休也很重要。午饭后,你的肠胃在消化食物,大脑会有困意,半个小时的午休可以帮助你恢复精力。笔者亲测有效,每天半个小时的午休,几乎都能进入深睡眠。起初需要闹钟,生物钟形成后,神奇的事发生了:笔者几乎都能在13:00这个节点前后自然醒,时差不超过三分钟。所以,身体是很神奇的。
2、冥想。
作者提出,这是一条隐藏的成长快车道。长时间保持极度专注,是普通人和聪明人的分水岭。人类的大脑能处理的信息并不多,平均7个左右,比作脑子里的7个小球。保持极度专注,就是让7个小球全部集中到一件事上。如果你在学英语的时候,脑海里的7个小球,一个在想晚上吃什么,一个在想同事的裙子挺好看,一个在想俄乌谈判……那英语的学习势必事倍功半。如果能够把7个小球全部拉回,目标一致,共同协作,效果将事半功倍。而冥想能够帮助你训练这7个小球,让你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随时拉回调用。
3、阅读。
这是最低成本获取成长方法的路径。阅读可以为你提供成为行业高手的理论基础,帮助你进行高密度的思考,理智决策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阅读仅仅是表层行为,最终的关联和改变才是阅读的意义。另外,阅读之后需要做出行动,如果读完就结束了,读书就只是过眼云烟。深度比速度重要,质量比数量重要。
4、写作。
输出是输入的最终意义,如果只是一味的输入,没有任何输出,则一段时间后,输入的内容已经模糊至消失。连输入的内容都消失了,改变从何而来呢?
5、运动。
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经常运动的人,其身体条件、自律能力、情绪能力、经济水平等往往会更好,好的事物是正相关的。而且,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新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需要发育,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经细胞。所以运动后的活动安排和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运动后1-2小时内高强度有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写作等。这样可以让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所以运动不但能健身,还能健脑。
运动并不是直接进入高强度训练,也不是室外散步。有效的运动是让身体处于舒适区边缘,先做有氧的热身运动,再做一些相对复杂的运动,比如瑜伽、舞蹈、普拉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