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别漫天飞舞的北国风雪,此刻吹着江南温润的风。今天,我们求知若渴,领略着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独特魅力,只是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的基础教育。
教育数字化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上海作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地区,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今天,我有幸聆听徐瑾劼教授《基于数据的课堂教学改进:路径、方法和技术》的报告,更是受益匪浅。
寻证课堂教学改进,用数据说话支撑基础教育是当今研究的重点。观察、数据、实证、研究这些操作手段对我们来说还有待于工作坊的授课模式进一步探讨深入。徐瑾劼老师特别注重数据采集的真实性、有效性,她反复提醒我们在收集数据时要去噪、降噪,要去除影响学生学习的其它因素,要将行为数据和学生的成绩勾连,从而正向开发学生长足发展的积极因素。
我们总是期待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当我们自己录制视频后基于数据分析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课上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学生的个别情况提供额外的支持。比如我们的课堂经常会整齐划一地展示学生领会知识的一面,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就掩盖了他们接受知识时的懵懂无知。我们的课堂更应追求“心理安全型课堂”----肆无忌惮地提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因为创造力的根基就是敢于犯错。
当然,基于数据的课堂教学改进要形成教、研、学的联盟,团队协作协同作战,尤其是在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数据干预中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前测数据统计,给教师和学生设计前问卷,然后录制视频课导入软件生成基于行为的量纲,从而掌握学生完成本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平台数据,之后设计后测数据统计表或后问卷,完善增值数据模型,让技术更好地赋能课堂教学,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
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基于数据的课堂徐瑾劼老师提倡:
1、教学常规:课堂纪律、掌控学生注意力的能力……数据量化中要看到差异。
2、社会情感支持:鼓励与温暖,鼓励学生在我们的课上要敢于冒险,让学生成长为温暖而坚定的人。
3、适应性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上可见,老师提问的质量和学生回答的质量都是衡量适应性教学的标准。
4、课堂话语:课堂话语的性质要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平衡,话语发展的方向就是提问质量的方向,它评估的是教师思维层次的高低,是基于学科深度的理解。
5、课堂认知参与:基于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要设计高水平的学习任务,以期培养学生的分析、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
6、教学内容的组织:评价指标,教学目标,逻辑的学科方式的呈现,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据是破解教学黑箱、推动课堂变革的中坚力量。此次颠覆认知的培训内容让我深知,技术赋能教育我们还有漫长的求知之路要走,因为涉及到教学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手段还需要我们进行实操性的深入,就像徐瑾劼老师所描述的那样:基于指标和证据甄别出“典型课”片段,构建视频数据库,当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才能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