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禅修免责协议书存在以下一些法律问题:
1. 责任免除条款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 虽然协议中明确参与者自愿承担风险,但对于组织者应尽的基本安全保障义务不能完全免除。例如,在禅修活动场地的选择上,如果组织者选择了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场地,如年久失修的房屋等,即使参与者签署了免责协议,组织者也不能免除因其过错导致的损害赔偿责任。
• 对于可预见的风险,如果组织者未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仅仅依靠免责协议是不能有效免责的。比如在禅修过程中涉及一些特殊的修行方式或活动环节,组织者明知可能存在一定危险性却未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防范,发生事故时不能免责。
2. 格式条款相关问题
• 协议中的一些条款可能属于格式条款,如“永远免除此次活动发起者和同行成员的赔偿及法律连带责任”等表述。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格式条款存在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己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等情形,该条款可能被认定无效。在这份协议中,多处绝对化的免责条款可能面临这样的法律风险。
3. 与法律强制性规定冲突
• 在涉及交通等方面,虽然协议约定了交通事故的赔偿方式,但如果车主(司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事故发生,例如酒驾、无证驾驶等严重违法情形,组织者和同行成员可能不能完全免除责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有明确的责任认定规则,不能仅凭此协议排除受害者向相关责任人索赔的权利。
• 对于一些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情况,如在禅修活动中发生故意伤害等行为,协议不能免除犯罪者的刑事责任,也不能阻止受害者依法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而协议中对此类情况的规定较为模糊,没有明确区分刑事和民事责任的界限。
4. 告知与同意的有效性
• 代他人报名和带外挂的情况下,仅要求告知被代报人和被外挂人协议条款,难以确保其真正理解和同意。在法律上,对于涉及重大权益放弃的条款,需要更严格的确认程序,以保证被代报人等的真实意愿得到充分体现,否则可能影响协议中相关免责条款对他们的效力。
• 虽然协议要求参与者报名前与家属沟通并取得同意,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确保家属真正知晓并同意协议内容,若发生纠纷,这可能成为协议效力的争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