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今天的文章“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也不是枳!”(见下方链接),打动我的是这一段文字:此时我当然知道他在生谁的气,也知道在他看来自己的家是淮南,儿子在此就是甘甜的橘,而孩子母亲的家则是淮北,就把儿子变成苦涩的枳了。此时我如何思考并不重要,专业训练让我主要靠感受工作——我心中泛起了阵阵酸楚,觉得那个父母离了婚的13岁少年真是可怜啊! 父亲有了父亲的家、母亲有了母亲的家,可他的家在哪里呢?从一个家到另外一个家,这3个月一次“走马灯”般的变换,如果没有了手机相伴,哪里才是他的精神家园呢?
打动我的是李老师的“感受”——在孩子父亲对孩子母亲的控诉中体验着13岁“问题”孩子的感受。正是凭借这种感受,李老师迅速理解了孩子的“问题”表现,也为接下来的咨询打好了基础。
多次听李老师强调“感受”的重要性,却一直没找到感觉,是这段文字一下子让我有了感觉。在从老家回青的路上,也试着去感受昨天一起聚会的一位母亲的感受,曾经对这位母亲的做法有些异议,认为她对儿子的婚姻干涉太多,太注重对方的家庭条件。站在她的角度去感受后,才发现,这位母亲更多的是在心痛自己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生活得更好,以后不必背负太大的负担。有了这种深切的感受后,一下子理解了这位母亲,也明白了什么是设身处地、什么是共情。
“感受”需要用心,对他人内心的感受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也只有用心去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才能产生共情。而我们通常更习惯去思考与判断,更善于去揣测别人的所思所想,最终只能得出太过武断、太过自以为是的评断。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离不开用心去感受,只凭理智的思考与判断,不可能走进求助者的内心,也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
李老师文中有这样的话:“专业训练让我主要靠感受工作”。不禁在想:“感受”只是专业训练的结果吗?好像并不是,这更是人文情怀的体现,也是李老师悲天悯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再次想起李老师曾在“爱的艺术”课中多次强调的要学着去感受:交流时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别人的感受;读书时去感受作者的感受、去感受自己的感受……
学着去感受,让自己更具人情味,这应该也是心理咨询师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