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社会上大批平民流离失所,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上裹着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三国演义》的故事就起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群雄争霸,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昭建立西晋,统一天下。描绘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再现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其中涌现出来了许多千古流传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他们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
曹操是魏国的创建者曹丕的爸爸,他是由罗贯中创造出来的一个立体人物形象,他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和伟大气魄;也有“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求贤若渴的急迫心理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既有智勇双全,乐观,理想远大,慧眼识人,大方豪爽,敢做敢当,性格沉稳,知人善用,身先士卒的正面性格,也有残忍,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反面性格。
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事情:魏国的建立者曹丕的爸爸曹操和西晋的建立者司马昭的爸爸司马懿都很多疑,这正好印证了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然后就是刘备,他字玄德号称“仁义之君”,他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皇帝。他知人善用、宽厚待人、志向远大、心胸宽广,但最后的失败是他不分主次矛盾、好感情用事,最后为兄弟义气而不顾国家利益。
我最喜欢和佩服的人就是诸葛亮,毛泽东曾经在赠给叶剑英的一句话中对诸葛亮做了准确的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确,可以说谨慎是诸葛亮一生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为诸葛亮考虑事情的详致周到、细心缜密。就连出山助刘备,他也是慎而又慎,在刘备三顾茅庐,表现出十足的诚意之后,才给予了回复。在小说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中,他更是时时谨慎,事事谨慎,谨小慎微,思精虑远,全面周到。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譬如甚至在他星陨五丈原的最后时刻,他还谨慎细致地做好了死后让蜀军安全撤退的全程筹划,几乎每一步他都考虑周全,蜀军只需按部就班,便可以安全班师回蜀,而且他连死后魏延必反也考虑到了。再如草船借箭,他把天气、时刻等各方面因素全部考虑备至,因而才有了他在草船上饮酒等待箭支收足的怡然自若。的确,正是他的谨慎缜密的性格特点,才使蜀军在许多战斗中如顺水行舟,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这也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可以说,他的谨慎同时也是和他的智慧联系在一起的。
他曾巧妙利用了敌方知道他生性谨慎的漏子,反过来大冒了一把险,给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上演了一场空城计,这也是诸葛亮知己知彼、睿智变通的表现。
但是过分的谨慎也的确限制了诸葛亮,导致了他冒险精神的不足,也因此丧失了许多成事良机。如在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一章中,就是因为他考虑的太周到长远,而没有下决心冒一次险派一个与曹操无关的人去拦截曹操,致使曹操就此逃过了一劫。又比如,在失街亭一案中,他误用了马谡,让马谡立下军令状,以全家性命作担保,另外还派平时谨慎行事的王平作辅助,并反复嘱咐“必当要道之处下寨”,后来又派出了高翔、魏延到列柳城和街亭右方守护以备不时之需,但最后还是任由马谡失去了街亭,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实际上,诸葛亮的一系列增加护卫砝码的行动,看似谨慎,实则不慎,不慎还是在于首先的误用上。人选的错误,直接导致了街亭的失守,即使增添更多砝码以作弥补,其意义也已经微乎其微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可见,智者的“一失”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在小说中,我感觉罗贯中的感情是倾向于刘氏王朝的,他把刘备一方塑造为正义之师,把诸葛亮塑造德才兼备,完美无缺,智慧超常且神通广大的具有众多优点的人物形象,这可以说都是罗贯中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美化。相反,他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则是加入了丑化的成分。但罗贯中的美化似乎过了一些,他把诸葛亮塑造得太超乎常情了,小说中的诸葛亮能占卜吉凶,测知未来之事,甚至可以呼风唤雨。的此,鲁迅就曾无情地给出评价,说罗贯中“状诸葛之智而近妖”。
在三国里还有很多很多我喜欢的人物,如忠勇无双,义薄云天的赵子龙,忠义关羽等等,《三国演义》是一部很好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