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同学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发现他与众不同,不太有集体意识,比较自我,经不起批评,有时候称赞也无效,经常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有些时候在教学任务不是很紧张的情况下,会耐心停下课和他对话,阻止他违纪行为或者三心二意的状态。有时候课堂节奏快任务重,他又在自顾自表演影响正常上课,真是火不打一处来,狠狠批评,批评的结果往往是赌气不参与,但是好过在那里随意发出声音手舞足蹈影响其他学生听课。
多次对他说:“没有谁可以搞特殊,老师要对所有同学负责任,不可能每次课花很多时间在你一个人身上,这样对其他同学不公平。”
对于音乐欣赏,戴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的,常常主动举手分享感受,可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竖笛演奏、识谱演唱,他就懒懒地坐在那里,要不就在座位上自个儿玩,还经常打搅身边练习的同学。
得抓住他陪他练习,但这个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不自觉怕辛苦的孩子不止他一个。
有些孩子在严肃提醒、批评,或者给予肯定与鼓励的情况下,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调整自己行为,戴同学一定不是这样,他需要老师花很多时间引导教育。如果想着课后把他留下教育,成效也只是一半,另一半的时机,他就在那里不快的嚷嚷。
有时候,他行为的转变给自己带来信心,有时候“厚脸皮”的样子,真的会给自己带来挫败感。
这次期末检测之一识谱演唱,在给学生练习准备时间里,他又趴下身子玩,纵然身边没有孩子理睬他,都在紧张地练唱,他依然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
果然,检测轮到他,他什么都不会。
第一次对话,我强调了谁都别想混过去,这个识读数字音符的能力每个四年级的同学都得会。
第二次班级全部检测后就剩他没有通过,下课留下他,他很不满意被留,我拉他到身边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手指着唱过去,他极不情愿地跟唱,还故意声调乱来,我沉住气拿了一本课本交给他,跟他说这两天只要先学会两行,午饭时间我来听他唱,书本就送他了。
第三次在他自己教室对话,得知他并没有去练习,我耐心地对他说,按照他的能力认识这些音符并不难,并说:“如果你能够付出努力学会这两行曲谱,老师的零食盒里,你自己挑喜欢的零食。”
这话一说出,他的眼睛瞬间闪出光芒,嘴上没什么,看那神情有点被打动了。看来口头表扬与批评对他没什么效果,奖励还有点作用,且看他实际行动。
过了几天,午饭管理时间,说到午饭时间,他也是一个大问题,经常躲着不吃饭,要不就是自己盛几粒米饭,或者就一个菜。最糟糕的是,行为不良提醒他后,他又发脾气一动不动,甚至故意在地上打滚。看老师真的生气了,他也怕,眼泪水吧啦吧啦掉下来,但就是不肯做出调整。
这天午饭后,他走上来含糊其辞地说着,我大概猜出他的意思,让他把本子拿上来唱唱,一听,的确会了。抬头笑着称赞了他,他马上说后面两行也会了,“那唱来听听!”见我饶有趣味的样子,他兴致勃勃地唱下去。他的发声位置一直不对,像说话,音高感也不准确,但听得出他努力地想让声音呈现高低变化。不管怎样这态度有了明显改变,值得好好肯定。
听我夸他努力认真,他开心地笑了,我也马上补充,下次去我教室自己选零食礼物。
这么个“老大难”的孩子,在物质利诱下终于肯学习。有听说他的家庭状况,好像他爸爸稍有不快就一顿狠揍,经常挨打,应该是个内耗比较大的孩子吧。
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孩子,行为差异这么大,就是家庭教育差异大的缘故,有时候真觉得父母教育远重于孩子的教育。不会教育的父母,自己一定经受过非良好的受教育过程。育儿先育己,只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人的成长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
面对这样特殊的孩子,只能特别对待。
(齐帆齐第五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7篇,1447字,累计97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