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何为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
阳明先生与其同一时期的儒家学者十分不同的一点就是,在那时的儒家学者大多认为需要先知而后才能行,而阳明先生则认为需要知行合一,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的知,真的行。
在那时他的一个弟子就并没有理解他的知行合一只说,因为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他认为知与行应该是分开的。因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孝顺自己的父亲,应该对自己的兄弟恭敬的时候,这还是有可能对自己的父亲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不恭敬,所以这个人表现出来的知与行分明就是不相符的,知行又怎能合一呢?
其实在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特别认同他的这个弟子的想法,因为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来看, 我也觉得知道自己应该对父亲孝顺而对兄弟恭敬是知的一面,而具体在现实中怎么做则是行的一面,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想的话,这个弟子的说法分明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可是阳明先生所定义的知与行和我们所定义的知与行并不相同,可以说,阳明先生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知与行的范围。就比如说他举的一个例子,恶恶臭和好好色。一个人见到好看的颜色是知,而喜好好看的颜色则属于行,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是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个好看的颜色的时候就会喜欢上它,而不是当我们看到了一个好看的颜色之后,开始有意识的让自己去喜欢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知与行是合一的。较为敏锐的人可以发现,阳明先生所认为的知行和我们所认为的知行并不一样,阳明先生将感官所感受到的感知也划到了知的行列之中,而将对于事物的意动也划入了动的行列之中,就很显然与我们所理解的不同。我们之前只是将知识划入了知的行列之中,将对于知识的人做出的行动划入了行的行列之中 ,可是阳明先生则不同,他认为只要一个人的心念动了的话,就算是行,这样讲的话,确实每一个人都是符合知行合一的。所以在比较一下之前那个弟子所提出的问题,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知道了孝与悌的时候,并不是真正的知道,当一个人真正的实行了孝与悌的时候,才能说他是真正的知道了孝与悌。
但是那样的知行合一,当然不是终级的知行合一,只是一个最为初级的知行合一,所以其实这种合一还有很大的进步的空间,就比如说一个特别喜欢烹饪的人,当他看到了一个烹饪的视频的时候,觉得里面的烹饪非常的好,非常的想要学习如何去如视频里一样的烹饪,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最初阶版。但其实他也可以更进一步,真正的去学习如何像视频里那样烹饪,这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进阶版,又进了一步。
第二部分:我在“知行合一 ” 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让我想起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比如说我自己就有这样切身的感受,可是同时我也在如何进行自身的执行和一方面有一些问题。
就比如说对于学习。其实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但是伴随着学习的时常会是许多的作业,而那些作业一般又布置在休息的时间,所以每次到这个时候,我都会陷入挣扎与焦虑之中。一方面,本来平时就一直紧绷着,在学习的状态中,所以碰到这种休息时间,当然想要好好的玩一玩,放松一下,但是另一方面,我又知道做作业对我非常重要,不仅可以让我巩固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让自己对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是不能没有的。可是每次最后的时候,我都无法做到知行的合一 ,可是经常自己也为最后的结果感到懊恼,以及后悔,后悔自己当时为何没有下定决心写作业。我想这时候我就没有能做到知行合一,就如同那个知道应该孝悌却不做的人一样。
但是随着这次对于阳明大课程的学习,也让我逐渐的醒悟了过来,我发现,其实纠结于那些事情之中,只是自己给自己的一副镣铐,让自己陷入了欲望的囚牢之中,真正的自由是需要知行合一换来的。
第三部分:对我自己问题的解答
针对昨天的问题,在课上我逐渐找到了答案。一个堕落的状态可以算作知行合一吗?就比如说我昨天对于自己对待学习这个问题的态度。对于先生对于知行合一的定义,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因为先生描述的知行和一是怎么样的呢?先生描述的知行合一是好好色和恶恶臭,一个人随着自己的本性喜好,美好的颜色和厌恶恶臭的味道就是知行合一,那么是否只要顺着自己的本性行事就是知行合一呢?并不是的。因为人的心中还会有一些私欲,跟着思域走,其实并不算是知行合一,而算是一种自身的堕落。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知行合一就是顺着自己的本性,非常的容易。其实他反而很不容易 ,因为很多时候知行和一需要与自己的本性逆着来,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之前可以,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而是很有难度的。
在我们进行知行合一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典型的问题,就比如说对于自己梦想的追寻。我们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怀着一个或大或小的梦想,这个梦想有的时候比较容易达成,有的时候却不那么容易达成。就像我前几年的时候,有一次一直想做一个布丁 ,并且也在网上搜了很多的教程,研究到底该怎样做一个布丁,并且我最后也真的开始做布丁了,可惜一个都没有成功,而且材料都耗完了,也没有一个成功的 ,那个时候我算是知行合一了吗? 如果算的话,为什么我知行合一了,却没有达到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呢?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并且也在向这个方向不停的努力着 ,这就是我自己的知行合一。但是最后做布丁是否成功,却不是我可以掌握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尽人事,安天命,最后的后果是强求不来的。
但是假如我们知道自己很有可能不会成功,是否还要知行合一的尝试着去做呢?因为如果结果已经定的话 ,那么再做一这一切不就已经没有意义了吗,为什么还要知行合一呢?其实尽管是这样,我们还是需要知行合一,就如孔夫子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的后果究竟是如何的,不是人可以掌控的,但是在每一件事情中,仍然有我们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那就是我们自己该如何对待这件事情,所谓尽人事,安天命,前提也是要先尽自己的全力,做出自己能做事情,才可以安于天命。所以,就算我们这个自己的目标太大了,也还是需要去尝试,放手去做,做到自己能做的好,而结果呢?就随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