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工作效率?必须要做好这5件事
每个人都渴望这样一种状态:即使每天有一大堆事情,却仍然能够头脑清醒、轻松自如地控制和处理一切,然而现实却尽不如人意。
那到底有没有什么方法,让你即使被一堆事务缠身,也能轻松应对,掌控自如呢?
答案就在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本《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中。
本书的作者戴维·艾伦,是纽约人寿公司、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等组织的主题演讲人兼主持人;有着长达35年的管理顾问和执行教练经验,同时被被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工作效率问题思想家。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理论知识与多年的实践经历相结合,详细介绍了有效管理工作的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体阐述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如果你在处理工作的时候,按照这5个阶段去实践,一定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状态,即便你正被大堆事物缠身。
曾经有位读者这样评价这本书:“当我习以为常地采纳本书中的各项原则时,它拯救了我的生命;当我一丝不苟地运用它们时,它改变了我的一生。这是一种疫苗,可以预防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临时救火现象(也就是在某个工作日中出现的紧急事件和危机);同时,这也是一种解毒剂,能有效舒缓人们施加给自身的不平衡的压力。”
今天的笔记中,我不会讲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只分享实现无压工作的5个阶段,以及具体的方法;实际上,这5个阶段也就是5件事。
进入正题之前先来看看这个例子:周末了,你打算为家人做顿饭,但把菜买回家时发现厨房一团糟,你会怎样处理?
毫无疑问,你只需要做5件事:
1、将所有东西摆放到位(收集);
2、扔掉没用的东西(理清);
3、将东西归位,放回冰箱、扔进垃圾筒,或放进消毒柜(整理);
4、核对你的食谱,以及已有的食材和厨具(回顾);
5、将油倒入锅中,开始做饭(行动)。
实际上,这是我们处理事情习以为常的方法;只不过对工作流程的管理的效果通常取决于这5个阶段中最薄弱的一环。
接下来会告诉大家这5个阶段是什么,以及具体应该怎么做。
第一个阶段:收集
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引起我们注意的事务和信息;在这个阶段你需要做这些事情:
1、百分之百地收集一切“未竟之事”
所谓“未竟之事”,简单来说只要是“需要做”或者“应当做”的,它就是一件“未竟之事”。
首先,去收集所有“未竟之事”,不分大小、轻重、缓急,只要是等待处理的、需要改进的、引起注意的事情,都统统搜集起来。
然后,去准备一个“储存器”,将收集好的“未竟之事”全部放在这个“储存器”中,趁有空的时候去确定这些事的问题所在,找到处理和解决的方法;
最后,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你必须定期将储存器里的东西清空,就像定期倒垃圾一样。
不过,千万别将你的大脑当作一个“储存器”;否则这些“未竟之事”就会躲在你大脑中的某个角落,并且时不时让你想起一大堆事,不断干扰你,让大脑不堪重负,还会让你无法对它进行有效清空;
总之,收集阶段要做的,就是要将一切必要的事情统统收集起来,并存储在你大脑之外的某个地方。
对于收集工具,只要明确它的功能是用来收集那些“未竟之事”,根据你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就好;例如印象笔记、石墨文档、锤子便签、收趣……
2、成功收集的3个必要条件
要保证收集工作有效进行,仅仅有合适的收集工具还远远不够,还有3个直接决定收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因素:
①把一切赶出你的大脑。
要将每件未竟之事都储存在你准备的收集工具里,而不是你的大脑中,否则你的大脑会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
②尽量减少收集工具的数量
收集工具的数量越少越好,只要够用就可以;
如果收集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太多,那这些工具本身就会带给你很多麻烦。
③定期清空收集工具
你必须定期清空收集工具,处理里面的“材料”;否则会让它变成一间装满杂物的仓库。
第二阶段:清理
清理阶段你需要明白两个问题:
1、它是什么?
要对收集工具进行清理,首先应该明白它里面储存的材料是什么;
例如:当项目部门发给你一份邮件时,你是不是应该先搞清楚邮件的大致内容呢?
作者提到自己曾经从堆积如山的文件中,只挖掘到10多条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这是接到文件时花上几秒钟就能搞定的事情。
2、是否需要采取行动?
明白了这些材料是什么之后,你需要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行动,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
①是;面对需要采取行动的材料,你必须决定两件事情:
a、你承诺要完成哪些工作?实现哪些目标?
b、 下一步需要采取什么行动?
②否;针对不需要采取行动的材料,有以下3种情况:
a. 垃圾,根本没必要保留。(直接删除)
b. 目前不需要,但后期可能需要处理。(将这一类材料写在日程表或备忘录中)
c. 项目具有潜在有用信息,后期可能会派上用场。(这类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信息,需要放在一个完善的归档系统中)
第三个阶段:组织整理
这一阶段很容易理解,如果你为某个项目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那这些资料都应当按照主题、题目或项目名称组织整理起来,这样做可以让你在需要这些资料时快速查阅。
就如同你在写文章前积累素材一样,你需要将所有素材按照图片、视频、例子、金句等分门别类组织起来。
第四个阶段:回顾
定期回顾,能有效避免事项遗漏,并且能为你的大脑减轻负担。
想一想,你在决定外出旅行的前一周里会做些什么呢?
大多数人都会回想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处理,然后尽一切可能彻底清理所有事务,并且会将各种事由安排妥当,交代清楚。因为只有这么做,你才能在休闲时心无旁骛,才能在海边悠闲漫步、才能在民宿里放松身心,才能尽情享受“活在当下”的美妙感觉。
所以建议你每周做一次这样的清理工作,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将“活在当下”的状态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
除此之外,这样做还能让你的大脑保持清空的状态,能让你无牵无挂,也能让零星的琐事变得井井有条。
第五个阶段:执行
或许你的面前正摆着一份长长的待处理清单,但你总是找不到充足的时间来处理,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了,却不知道该优先处理哪件事。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困惑,那不妨试试选择行动方案的三种方法:
1、某一时刻具体行动的“四标准法”
①情境
有些事情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有些事情只能在特定的地点完成,或者需要借助某些特定的工具才能完成。
②有多少时间
如果10分钟后有一个会议,那你就不可能去执行一个需要30分钟才能完成的工作。
③有多少精力
有些事情需要你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有些事情需要你具备充沛的体力;还有一些事情是既不费脑筋,也不费体力就可以完成的。
④重要性
排除了情境、时间、精力这三个因素后,你只需要判断哪个行动会带给你最高的回报就可以了。
2. 确认每日工作的“三分类法”
①执行事先安排好的工作。
②处理突发事件。
③安排自己的工作。
3. 总体检视工作的“六层次法”
事情的重要性往往是你行动选择的基本依据,而要明确哪些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则必须先弄清楚这个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一份工作是为了什么,直接决定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在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个楼层的模型,不难理解,在一幢6层楼的房子里,你从不同的楼层看到的景象也是不同的。
针对6层次法,我们行动时需要“从下至上”入手,即从“地面”→“5楼视野”。
根据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快速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能为你的行动选择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如果你按照以上的方法,立刻开始执行,相信不久就能体验到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在精神上还会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
今天的笔记就分享到这里啦,希望能帮到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