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分享
2024年十一国庆,我尝试了智能辅助驾驶行驶2000KM,分享一下体验。
基础驾驶经验
我的基础驾驶里程经验约在3万公里左右,我想尝试新的驾驶模式,减轻长途开车时带来的疲惫与风险。
不建议新手一上来就使用智能相关驾驶模式,新手直接上智能类驾驶(傻瓜式开车),遇到突发状况处理不了,风险很高。积累一定的路况经验和丰富的视觉信息处理判断能力之后 ,循序渐进的使用,会得到更好的驾驶体验。
手动开车、智能辅助驾驶、智能驾驶,在我看来,三者的区别类似于手工作业、工业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区别。
出行前准备
在出行之前,学习了智能辅助驾驶LCC的规则要点,认真学习规则,是对生命的敬畏。同时,让家属做副驾进行相关细节的纠编,避免自以为是,养成不好的操作习惯造成风险。
以往上高速,右脚活跃在电门与刹车之间,双手趴在方向盘活动(家属不允许我单手操方向盘,他认为这是不好的开车习惯,遇到突发情况,双手操作更稳当),以及脑力处理路面各种交错的预判别人的开车行为,需要集中耗费大量体力与脑力。每一次高速开下来,消耗比较多,人容易乏。(千万不要疲劳驾驶,这类的交通惨案非常多)
以我开的极氪001为例,在方向盘左边的中间按两下开启LCC,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自动保持车道居中,谨慎起见,我的右脚一直靠近刹车位,遇到复杂时情况直接接管,手搁在方向盘上不用动,体力充分的节省出来集中供应大脑处理路面复杂的车况。高速上的路况比平时城市路道的路况要简单。在测速路段,快速将速度调至规定内的速度即可。这次的旅程让我觉得长途开车是一件很轻松的体验。
高速公路特点:
1.没有红绿灯需要识别;
2.每条车道都有规定的速度;
3.有测速路段,避免超速行驶;
4.出口路段提前向最右侧变道做好空间预留,避免错过路口;
5.预判前方的路段与其它车道车辆驾驶情况,随机应变;
高速上,最右侧的应急车道,堵车时,看到不少司机占用;右侧是大部分是货车使用,最低时速60KM,我的经验,货车司机开车非常标准,速度在80-90KM,速度和车道居中保持很优秀,不轻易变道,超车老老实实打灯,提醒后方车辆,习惯非常好,对生命的敬畏超过很多小型客车司机。最左侧速度不能超过120KM。我在最左侧开得多,一般是110KM-120KM时速,视情况而定,到了测速路段,将LCC调至测速时速,转弯路段100KM,隧道是80KM,LCC设置时速最高不得超过120KM,目测经常超我车的,在130-140KM,甚至有的能开到150KM,经常遇到在最左侧道路上,开70-80KM的司机,以及 3道并行的危险驾驶。我觉得,反而是人在开车时,不愿按规则行驶的司机还蛮多的,每次都能路过很多的交通事故。 有些即便侥幸多次不出事,在以后的驾驶中,出事概率极大。良好的习惯,能够规避90%以上的问题。
上高速起码要有1年的城市道路驾驶经验才可以进。根据观察,大部分开过1年车的人,似乎都把交通规则抛诸脑后,以至于,每次开高速,都能遇见不少交通惨祸,有错过出口原地倒车导致后车高速撞上的悲剧,有乱超车撞到护栏的,还有在120KM/h的高速道占道低速行驶的惨案,3道高速,最左侧和最右侧司时同时超出均不打灯抢中间道致成惨祸。
参与高速交通时,很多人是以自己的习惯在开车,而非交通规则。不同的人都在参与高速交通,每个区域都按自己的习惯,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事故。遵循规则,是对生命负责。
手动驾驶,在短途或城市道路通勤的常规驾驶,目前最多的驾驶方式之一;
智能辅助驾驶,是在优化手动驾驶长时间导致的疲惫,辅助司机进行开车, 优化开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和精力耗损,以及安全行驶,适合长途通行,低于40KM的行驶速度,是不开启的;
智能驾驶,纯傻瓜式驾驶,把人的双手和双脚解放出来,目前国内仅开放少数以智能驾驶的技术发展的互联网公司进行落地测试,商用上以无人驾驶为落地产品,在各一线城市均能看到测试车辆,开车非常守规距。网上有一些民用车辆使用的智能驾驶视频片段,并不是完完全全智能驾驶,是智能辅助驾驶的片段,不要随便模仿。
如果你不能接受在交通规则之下开车,那么你不适合使用智能辅助驾驶。
如果你认为“智能辅助驾驶”就是放开手脚的不用接管的“智能驾驶”开车,那么你既不适合“智能辅助驾驶”和也不适合“智能驾驶”。不认真学习技术的规则说明,自认为老司机的小聪明,都会被自身习惯充分反噬,反果不堪设想。
如果你认为,智能辅助驾驶,让人丧失了开车的乐趣和体验,你是对的,继续手动开车即可。一个人是否愿意接受新的探索去帮助自己改善开车体验,完全取决于自己接纳新事物的意愿。
如果你认为,智能辅助驾驶会带来交通事故,那么,你是对的,我没见过人开车,交通事故有减少。有些新车后视镜还系着红绳还没来得及上牌就在路上一把梭哈,因不良的习惯和自身惯性,把车撞到散架也见过。
我在开启LCC智能辅助驾驶之后,除了车身一直保持在车道内的居中,还有速度的稳定性,设置110KM时速,坐车体验像坐高铁一样匀速稳定舒适,感受不到开车人的喜好和习惯,标准化驾驶,同车人的坐车体验也很舒适。在同车道与前车的距离保持使终是恒定的安全范围,但是会经常遇到,旁边的车辆看到我的安全距离大,强制插车超车,像这种时候,我的车会识别到车道有车超进来,进行自动减速,减速一下子过高,会自动退出要求司机进行接管,以保持行车距离。遇到这种情况,可甬是插车超车过多或坡道太长,导致系统识别到复杂情况判断不清,记司机自己开车,而这样的情况往往是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通行情况,把精力用在真正需要用到的地方。
2000KM的往返旅程,开得并不累,已经适应了使用智能辅助驾驶进行长途驾驶。
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以后,还有更进一步的需求,在临武服务区的高速上遇到交通事故和车流疏导,需要始终保持注意力不停的在刹车和电门之间转换接近1小时,高速堵车更累。后来了解到,还有NZP智能驾驶模式,与家人交流之下,得知这一功能并不成熟,很多车友在使用后的后馈表示还有所欠缺。(NZP在城市道路车流密集、拥堵繁杂的道路、近距离加塞变道等极限场景),这一功能在逐渐完善。
特斯拉的FSD驾驶能实现,欧美国家加1万多美元付费使用FSD,国内还没有落地,正在推进中。
期待进一步解锁。
其它分享
路上看到特斯拉的车,无论是超充站,直流电站还是交流电站,在充电速度上表现都很优秀,稳定的电池温度控制技术,可以很大的电流进行充电;国产电车,在超充站和快充站是真的很快,但遇到交流电,速度会慢下来很多。特斯拉的续航里程没有那么高,通过电池技术的性能提升,在远程出行中,以充电速度取胜,解决续航问题,确实很有竞争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期超充会对电池耗损大,其实,没有人会拿电车天天开长途,节假日或休息出行,快充是为了满足充电效率,平时城市出行,大部分都是停在车库充一个晚上,快与慢循环,减少电池耗损。
保持好奇,持续探索,提高自身生活体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