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正常的生活轨迹,上学,就业,结婚,生子,养家,抚育下一代,最后走向生命的结点。
不出意外——或者说这世上本就没有太多的意外,所有的人都是绝大多数,成为了普遍事实——我们过着无拘无束偶尔夹带烦闷的童年,有着激情昂扬又懵懂无知的青春期,逐渐在社会和生活的鸡毛蒜皮中走向成熟(成熟是一个很难定义的状态,心理和生理。少年老成和永远长不大都算不上是好的夸赞,前者过于坎坷,后者也总要学会长大),然后慢慢发现这样的生活依旧这样,却也能有更多的生活智慧,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经历,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除去大多数存在的普通年轻人,剩下的那部分成了绝对的两极分化,要么逐梦拼搏,为自己为社会斗志昂扬;要么提前进入到养老行列,看透世事,跟他们聊天你会有豁然开朗的通透感。(我想自己应该处于多数的中间状态,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两种人的心理年龄是要大于生理年龄的,只是显示出不同的主观抉择。
前者能清楚自己的定位,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能为此付出努力,他们往往内心自我驱动力占据主动地位。(记得和室友聊过,这样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培养的,最后得出的结论不是家庭教育多好,虽然它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最后把原因归结为“天生使命感”。就是极其强烈的自我内驱力,有一种绝对的信念指引着他们往前,向上,一定要去做一些事情,成就自己,成就社会。)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注定是要改写一个时代。这样的人也多数走向荆棘丛,飞蛾扑火,奋不顾身。那是在一条于多数人都相背离的路途中感受孤独,获得修行。可是并非总能成功。
如果说前者是醇香的美酒,弥久芬芳,那么后者是过早成熟的果子,最后用平淡掩盖所有光芒。
作为年轻人总会有些自作多情的矫情,觉得自己委屈,自己经历了好多,真真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然后再死去活来一番的自我感动。可是事实我们囿于一方天地当中,过于自我,犹如井底之蛙。自以为无所不知,实际是用所有行为来掩饰无知。
而事实上,真正的通透不显山露水,相处之中,言谈之间流露出温润亲切。处处体贴,又始终保持着距离。过早的聪慧让他们不拘一格崭露头角,而后认知决定了高度,最后以同样的方式败给了无知,像是一夜梨花白,风吹散作尘。
同学自小就生活中农村,十里八乡那好些年出了那么几个大学生,大小要砍柴火,捡杏核,种地,放羊(这是她最喜欢的事情)。记得她跟我们讲一次背着树枝在山崖上走,她背不动了,就把树枝拖在地上,风很大,把她吹得晃了身子,拖着的树枝都掉了下去。当时她在想这捆树枝要是在自己身上,掉下去的肯能就是自己。之后,每次从哪儿过她都不敢一人。
后来疫情在家什么也没干,突然就走不了路了,跑了好多医院,又是拍片又是针灸,二十岁的孩子腰椎出现问题,骨头有裂缝,是先天性的。不能干重活,减少骨头磨损,只能好好养着。同病房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感慨说小小年纪怎么就有了腰病,医生说她这情况能顺利长那么大还没问题就已经很幸运了。她特别害怕,有一天瘫在床上(她曾经的物理老师也是腰有问题,当时生完孩子之后就瘫痪了,天天坐在轮椅上讲课),好不容易长大成人,等到自己有能力赡养双亲的时候自己又成为了拖累,那真是想都不敢想。结婚,也不能保证对方能一直照顾自己,久病床前无孝子,有何况本就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可若是不结婚,那是拖累了父母一辈子。如果真的是哪种情况下,她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前天晚上起夜下床的时候她感到腰疼的不能动,缓了好久才好一点点。
“越来越发现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活着的每一天都值得感恩。”
那些道理我们都懂,可就是这样都懂的道理很少有人能做到。
我们总会计较得失,妄求最好。看重一件事情,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功利性。到最后弄得自己疲惫不堪。所有人都说结果不重要,享受的是过程,可我们患得患失的是结果,过程如何没人关心。
前几天听网课,有个老师说到,不要把考研当成一种负担。这是一个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你会发现你很少有大量时间去做整理。分数是别人对你的评判标准,这个过程却是自我的武装。我不是圣人,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不能否认考研结果对我格外重要。但这不是我唯一的结果。
那段时间一直陷于一种茫然又焦虑的状态,结果就是心理状态失衡。这让我失去了我本身的样子,我尝试着调整,不去思考结果是否重要,单给自己一个最低下线,如果考研失败了我的接受度是怎样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自己的学习,调整自己的状态,在自己习惯的时间,用自己舒适的方式学习,在学不进去的时候交流,散步,看个纪录片,甚至于只是冥想发呆都能很好地愉悦自己。
我所描述的状态不像是一个备考生该有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早五晚十二的日复一日。坚持是一件很小又很难完成的事情。而自己坚持的所有意义是为了完成内心驱使想达到的事情。可如果一切想变成了被迫,变成了唯目的论,好像这个目的本身也失去了意义。
也行我的言论过于的“幼稚”,生活本就充满着功利,评价尺度早已规划完备。没有人给你时间去充实自己,社会对你的要求是尽最大的能力展现最好的自己。
而我只是提供了一种观念——如果你的追求带给你的疲惫大于幸福,不如放低对目标的执念,专注于过程本身。用自己最舒适的状态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它要求我们抛却功利浮躁,专注于事物本身。
时间如流水总是不停歇地奔向前方,我们阻止不了事情的发生,它是按部就班地完成生命和谐也好,还是波折起伏撰写自我也罢,前路不可测,过往不可追,珍惜当下,顺从本心。
疫情原因一直没有开学,作为最早来的那批人也只能呆在校园出不去。感觉每天最放松的时间就是和室友聊天。每次没有目的,也不讲究什么科学依据,就是单纯的想到什么说什么。天南海北、专业性格、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意义追求、价值观人生态度、也有吐槽牢骚,无所不谈。
我不认为爱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就行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沉默的人在独处中思考感悟,健谈的人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花火。
我们两个其实聊了好多次,在这种对话总会有醍醐灌顶的成就感。我总觉得要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而不是说过就算了,把这些凌乱无序的观念整理出来,在记录中会有能获得新的感受。
其实准备了好多,有很多想法缺不知道该怎么下笔,甚至于今天的这一篇小文也没有写出自己想要的感觉。许是真的输出的过程不止要有好的观念,还要有写作的思路和手感。不写可能就永远写不出来了吧。
文章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就当作碎碎念吧,我称自己是意识流写作,想到什么写什么,凌乱的思路,奇奇怪怪的想法,汇聚在一小篇文章中,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也会是好的休闲。
我始终坚信,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未来的某天会显现出独属于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