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倒一愣:怎么,你肯去?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胜过我亲自带兵回防。你的用兵我是领教过的,当年帮助刘备,一下子消灭了我三万三千人马。正因为如此,我才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你骗到许昌。老实说,别人带兵去抵挡三马,我还不太放心呢。你能代我去的话,我便无后顾之忧了,尽管一心一意搭好了连环舟进军江东。
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你突然愿意帮我的忙了呢?大概他见我的实力一天强似一天,特别是庞统来献了连环计,天下贤能之士知我必成大业,纷纷归顺,江东势已孤单,不久便为我所破,刘备更是穷途暮年,无处藏身;二来,受了我曹操的恩德,有愧于心,此番想想冤家宜解不宜结,日后也好图个爵禄、光耀门庭。
既然这样,只要你从今往后真心帮我的忙,过去的事可以一笔勾销,你我言归于好,打平天下,共坐江山。故而丞相信疑参半,问道:“元直公,此话当真?”
“怎敢哄骗丞相?以徐某看来,倘若丞相亲自带兵前往潼关,舍弃连环,丢下江东,实为可惜。故而徐某愿代丞相之劳,立即赶奔潼关,镇守二十天。请丞相放心,徐某足可担当。”
“如此甚好,不知元直公需要多少兵将?”
“徐某只需一员战将,三千人马,尽足够矣。”
曹操一听,以为他又在胡闹了。心想,西凉来四十万兵,人人精锐,你只要三千?三只马如此骁勇,你只需一将?哪怕这员大将本领确实高强,也难以抵挡三马围攻。这一点兵将,在用兵上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变化,打来打去老是这员大将出哉,铁也要软的呀!
所以曹操正色道:“元直休得儿戏!”
徐庶也肃然道:“丞相,军情紧要,哪来戏言!目下三马谋反之说,毕竟只是传闻,并非准信。丞相命人前往潼关,无非是要探听一个虚实真假。因此,首要之事便是行军迅速,早日赶到潼关,早把准信报与丞相,若是谣言,带了许多兵将非但一无所用,反而行军迟缓。”
“倘然确有其事,则救兵如救火,更须及早赶到。后方处处皆有兵将镇守,凭着丞相将令,就地征调一、二十万人马,二、三十员战将,还不是易如反掌?何必大动干戈,劳师远征?”
“况且此间正是用人之际。故而徐某以为,兵将少带为宜,务求行军迅速。不知丞相钧意如何?”
曹操听完这番话,放声大笑。心中暗暗称叹:徐庶毕竟是非凡之才,见识胜我多矣!若然早日归顺于我,恐怕早已成了天下了。但现在为时还不算晚。
冤家变亲家,格外显得亲。曹操一切依从徐庶的要求。心想,你说只要一将,那末由你挑选,我手下的大将大多数是各有所长的善战惯征的能者。因为知道你的脾气古怪得很,我点的大将,未必中你的意,也不一定与你合得来,还是你自己任意选择一员超群绝伦、文武兼备的名将。
“元直公,尔要哪一位上将,只管挑选便了。”
徐庶想,我是恐怕多带了大将成为自己脱身的累赘,所以越少越好。老实说,哪员大将被我徐庶点中,这是他的造化。留在这里,即使不烧死、战死,也至少要受些惊吓,吃些苦头。跟了我去,最多赶一点路,火烧和大败的苦头都可以避免了。
但这些大将中,没有一个是我的真朋友,我救谁呢?只能挑一员本领不好又不坏、人又不太聪明的大将算了。因为选了太差的,要引起曹操的疑心;而那些本领好的、又是曹操的心腹,我希望他们都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绝对不救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