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休戚与共,生命周而复始
船动湖光秋风滟,群燕辞归鹄南翔。当秋日的风带走黏在身上的汗水,孩子们背起书包和父母挥手的那刻;一年的开学季如期而至。
这个物质最好的时代,我们的面前应有尽有。
在大多数家庭实现财务自由的今天,也希望孩子不再走上单纯只为考试的求学路。
追求个性张扬,我们为孩子的无所畏惧呐喊助威。
崇尚心灵舒适,我们高呼着教育的自由解放。
在暴力喂养的体罚教育断然不可取之下;一味的妥协让步,盲目的宽容鼓励呢?
结果是过度的“爱的教育”让大人们抛弃了原则,孩子们丢失了敬畏。
渐渐地,我们发现身边不知从哪突然冒出来一堆上房揭瓦的“熊孩子”。
他们会莫名其妙不分场合对你大呼小叫发脾气;他们会胡搅蛮缠踢打你的椅背;他们会嬉笑地把关乎安全的电梯门按得开开合合。
十岁的小学生翻护栏钢筋插入小腿;十一岁的男孩擅自开锁骑共享单车逆行酿成惨祸;十三岁的中学生骑着行李箱上电梯,爸爸为救他摔得满身是血......
一次次发生的新闻事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受伤陨落。
谁又可以说后悔当初,谁又能让时光倒流重拾活着的尊严?
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只能是未雨而绸缪,防患于未然。
生命唯有承担一些重量,才不至于脱离大地而漂浮。
所谓的自由并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这句充满思辨的哲学性话语倒是道出了自由的真谛。
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有的只是相对的约束。
飞翔的风筝需要线的牵引,成长中的我们更需要对生命敬畏。
离娄,黄帝时人,古之明目者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公输子,鲁班也,中国能工巧匠的始祖。
可即使有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但如果不使用圆规曲尺,也不能画出方、描出圆。
师旷,虽生而无目,却博学多才,辨音极强;尤精音乐。
即便天赋异禀,耳力聪敏这般;但如果不依据六律之法,终也不会校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则更不能平治天下矣。
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无不是对规则的敬重。
如今在我们感叹最难做的工作是教育,最具挑战的头衔是父母时。
其实,教育自古以来并非是易事,父母的角色也从未轻松过。
曾国藩,这位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煞费苦心,“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
他将性理之学融汇贯通于经世致用;他反省内求,讲究人生理想。
纵观曾国藩家训的方方面面,无不处处体现着身体力行的“自律”。
这样一份教诲不正是给不知所措的我们立定了一个教子的原则和态度吗?
建安三年,曹操兵发宛城。
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
曹操下令道:“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将军的命令,士兵们还都是言听计从的。
骑马的士卒们都下了马,小心翼翼地扶麦而过。
不料,曹操的马忽受惊吓狂奔,麦田被践踏了一大片。
曹操立刻招来行军主簿为己定罪。
主簿道:“丞相岂可议罪?”
曹操义正言辞道:“我自己制定的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又如何。”
说着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
众急救住,郭嘉曰:“《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领大军,岂可自戕?”
沉吟良久后的曹操拔剑断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这番气概确有几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感,即便曹操的一生都没称帝。
此举让他斩获人心: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育工作者和为人父母者更应慎行:
作为制定规则者更应当先守之,方能起教化之用。
后世的岳飞要不是严肃军纪,怎么会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大明戚继光若非身先士卒,戚家军又怎会成为战无不胜的神话?
教育于内是个人的为学之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知行合一。
教育于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开学第一课,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
因为读书除了获取本有的知识技能之外,还有自我一生的完善和修正。
而要让孩子的未来不负生命,我们应该要告诉孩子事情有对错,自由有约束,万物有尊严。
因为天地乃是休戚与共,生命本就是周而复始的。
也只有当生命有了承载,它才能生生不息,它也才会厚重而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