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周汝昌先生的《文采风流曹雪芹》,我对于曹家包衣身份在《红楼梦》的映照的部分有几点感想。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是本传记,其中有颇多学术考证的内容,也同时有很多作者自己揣测的尚未得到证实的观点。虽然有几处曹家家史与《红楼梦》情节之间建立的联系有些牵强,但是从开始到我看到的1/6的部分,作者的红学研究给我打开了一个重新看待《红楼梦》的新视角。很多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惊讶起来,许多我从未关注过的人物和细节三三两两联系在一起,结果带来的是一个新世界。过去,少不跟事的我仅能看到哀金悼玉的爱情悲剧。如今,我似乎可以看到更多,如人情世故,心机谋算。这大概是因为岁月和知识的积累吧。
我的感想的第一点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赖嬷嬷说的一句话“你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在书中,周汝昌先生认为,此则曹雪芹借赖嬷嬷之口而所出之痛语。其后,周汝昌先生又提到曹寅死亡一句诗“身世悲深麦亦秋”和晴雯的判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周汝昌得出“奴才”是痛语的理由是曹家世代下贱包衣的身份。其实,曹家在明朝是汉民。因为明末皇太极铁岭屠城,曹雪芹的高祖父之父曹世选被俘为奴,分配为睿王(多尔衮)包衣。虽然后来摄政王多尔衮逝世,皇帝清算,但是曹家并没有助纣为虐,顺利躲过灭门惨案。后来,康熙继位,对在自己身患痘疫期间不离不弃的保母孙夫人感恩有加,甚至施恩给她的丈夫曹玺。凭借这层关系和曹玺过人才干,曹家真正兴旺起来。江宁织造监督这个职位在曹玺,曹寅,曹颙,曹頫世袭。并且在康熙南巡时,曹家接驾四次。在第四次接驾时,康熙赐御笔“萱瑞堂”。此时,曹家的繁荣达到鼎盛,简直是“黄金时代”。但是,接驾是花皇帝的银子用到皇帝身上,折腾个“虚热闹”,四次接驾已经埋下曹家衰败的种子。于是,在雍正继位后,危机正式爆发,曹家被抄家。
荣华似乎就是一场梦,奴才还是奴才。就算是主子赏脸,给个官做,照样还是可以收回。只是“奴才”这身份是世袭的,同时“奴才”既非自由人,也非贵族,还是预备军。正如赖嬷嬷所说,只知道享福,也不知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多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个东西,从小儿三灾八难的,花的银子照样打成你这个银人儿来了。曹雪芹享受的是好几辈前人共同努力得到的荣华,但是荣华享尽,也还是脱不去“下贱包衣”的身份。
当时看到这句“你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我不禁心头一紧。“奴才”二字太过刺眼,沉重得仿佛有千金压在心口。这句话既道尽做“奴才”的辛酸与苦衷,又警示后人自身的处境和结局。虽然划分“奴才”的等级制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慎终追远”还是要铭记在心。即使实在愚蠢得守护不住前人积攒的家业,继承他们的精神遗产也是对他们最后的尊敬。
我的感想第二点是关于《红楼梦》为什么从家族已经衰弱的时候写起而不是从极盛写起的疑惑。我个人认为,第一,曹雪芹出生是在雍正二年,距离由曹颙接驾的第四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已有25年。当年第四次南巡的曹家的“黄金时代”只能从家中老人的回忆中断断续续的听到,而曹雪芹出生的曹家已显现衰败的气象,与当时全盛的模样大不相同。即使是《红楼梦》中隐约写到当时的盛况,也只能借贾琏奶娘赵嬷嬷之口追忆自己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繁荣。
第二,《红楼梦》如果直接从贾府鼎盛的时代写起,那么其叙事方式是顺序,是按照时间轴一直向前推进的模式叙述贾府盛极而衰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固然很有冲击力和悲剧效果,但是,如果把事件的时间打乱,在贾府回光返照,无力挽回衰败迹象的下坡路的过程中,借一个一闪而过的小人物之口追忆昔日繁华鼎盛的光景,那么不仅在叙述方法上有时间穿越感,还有繁盛过去,衰败现在与惨淡未来互为对比所带来的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
第三,永远不要低估想象力。过去的繁盛是从长者之口断断续续而得知的,但对于后人和读者依旧还是一片空白,因为没有实际的参照物而人们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也就是说,贾府的繁盛不能再现世复制,甚至连虚无的影子也找不到。于是,剩下只能是想象力支配的天下了。直接描述出贾府的繁盛是限制想象力膨胀的潜力,而借他人之口断断续续的描述,为想象力的膨胀创造巨大空间。书中后人和读者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个性化架构的繁华之景走马观花,这样的设计是作者对书中后人和读者的宝物馈赠。
我最后一点感想是关于曹寅把父亲曹玺的“荔轩”易名为“楝亭”。曹寅曾经写过一句诗“闻名先觉苦”。盖因楝树结子名金铃子,其味苦,借喻曹玺身为旗奴,一生历尽辛苦之义。其实,这是一种忆苦思甜的行为和警戒。楝苦荔甜,其实也是生活。生活,一半是痛苦,一半是快乐,仿佛亭子的两个名字。不管生活是悲喜交集的,一直向前,无论不停跌倒,不停迷惘。生活没有答案,走下去直到生命停止。
注:以下为题外话(别称废话)
因为《文采风流曹雪芹》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所以以后还会有其他的感想,与大家分享。以前我看到书中一处很有想法,但是因为手懒加上想法总是一闪而过,我也无法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也对于读书不求甚解。于是,我就通过专门的定时的强制写文章来记录自己的读书轨迹。希望大家也能通过写下来,以此促进思考,活跃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