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简直是“情绪井喷”期,今天被一名“攻击性”极强的员工成功激怒-全身发抖&直接挂其电话&向周遭抱怨。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反思关于工作方式的各种待
改进之处,还安慰自己“冲突是一种促进彼此反思与改进的机制”。可是真正冷静之后,不免觉得这是一次伤害彼此的经历与处理方式,即便它存在各种积极的意义。在这次冲突中,值得我思考的并非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因为在这段时间积极地自我觉察之下,我已经可以很好地处理很多冲突情况,可是今天被激破情绪底线究其原因其实是在明确需求的阶段被带偏了,自然就没有办法开出理解需求的良方。
1、在有人一开始就带着反问、质问语气向我提问时,我没有及时觉察。直接用了解释的方式去应对,而忽略了应该用提问的方式去挖掘及确认对方的需求。对于一个已经有了自己认定判断并且愤怒的人,我说什么都不会有用,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提问让他自己觉察自己的偏差,并且名字他的需求。
2、对于一个与我无冤无仇的人,为什么对方会有如此大的怒火,这很大可能是中间有误会。这种误会要么是针对人(我),要么是针对事,前者意味着我可能背了锅,后者可能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了对方情绪叠加,而我却是他希望情绪得以释放的终极对象。保持敏感的觉察,才不会被带偏而失去冷静,而冷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素质。
在这次处理事情过程中,给予自己表扬的地方:
1、被激怒后基本在10分钟左右就进行了自我平复,并开始了自我反省阶段。比起以往的持续性应激状态,现在的自我心理弹性强大了很多。
2、没有过度自责自己没有用更完美的方式解决此事,也不那么怕担事儿了。
3、为自己做好了“危机公关”的应对方案:
(1)如果对方索要道歉,我会以彼此情绪管理方式不同而导致接受度上的误解为出发点,代表个人作出道歉。
(2)我会以对方对公众造成的影响为由,比如:在存在个人误解的情况下传播不实信息,影响职能部门形象,并增加其他同事、自己上级的沟通成本,请他也道个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