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是和心里那位理想的老公结婚了,过着过着,发现婚后现实中的老公只是一个’冒牌货’”,这样的牢骚或抱怨是不是经常在闺蜜聚会中听到?
热恋时眼里尽是对方的优点,与自己的差异便是对自己的互补,满眼的欣赏,荷尔蒙让自己也保持着最佳状态与对方相处。步入婚姻后,你却生产了一套关于爱情和伴侣“应该如何”的婚姻“KPI”考核标准,这套标准背后,有来自你原生家庭“为什么不能和我的爸爸或妈妈那样”的期待、也有来自影视剧那些美好纯真的催眠强化、或许还有你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了伴侣身上……于是你开始执着地热衷于想去“改变对方”,不断地向伴侣发出 “你并不是我理想中的伴侣”的信息。渐渐地,发现彼此处处是矛盾、是分歧,彼此都焦虑、都失落……
当家庭生活、婚姻感情陷于一地鸡毛、一团乱麻时,不妨找个安静的地方,静下心来,拥抱自己,接纳自己,理解自己,然后试着去冷静思考一下:当初为什么我选择了这个男人(女人),Ta又是为什么选择了我?当初欣赏对方什么?当时哪怕是闹别扭或吵架不愉快为什么也决定选择对方?恋爱时的每一天是怎么过的?……
改变思维,升级认知,把婚后的每天都当成恋爱的第一天,对自己作出承诺,原谅和接纳过去做得不够好的自己和伴侣,重新开启爱之旅,坚守选择在一起的初心,保卫相爱的原则,保持将差异作为彼此的互补的心态,尊重对方,欣赏对方,接纳对方,悦人就是悦己。每天都重复这一选择,用自己爱的行动去影响自己的另一半。选择从今天开始,从改变自己的第一天开始。
昨天青春期的女儿吃着早餐,突然好奇地问我:“老妈,你当初为什么选择老爸结婚啊?”美好的青春期对爱情开始产生好奇了,感谢给我机会和女儿说说“爱情”和“伴侣的选择”。我边逗女儿、边回忆、边讲我们的爱情故事:
“你爸爸帅啊!”
“得了吧,颜值不属于我老爸。快说!”
“你爸幽默啊!”
“的确,我也觉得幽默的男人有趣,给人快乐。还有吗?”
“你爸脑袋好使啊,90年代初的研究生硕士,稀罕。”
“嗯,智商的确重要。继续。”
“你爸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特别好,特别孝顺。不发脾气,没有儿子女婿之分,比妈妈还体贴他们。”
“噢!”
“我们两个家庭背景差不多,都是家里的老大,有很多共同语言……”
“还有吗?最重要的是什么?”
“哈哈哈,我们彼此喜欢,彼此欣赏,彼此尊重,彼此理解,会彼此包容,你爸爸真的很爱我……”
“(ˉ ̄~) 切~~”女儿不屑地笑了一下:“那你为什么还会因为我辅导班的问题骂老爸不舍得给我花钱?老爸没把青菜洗干净、地板没拖,你可以和老爸冷战一天?”
“……”我先是怔住了,然后马上理直气壮地说:“这些不是原则性问题,小摩擦很正常的呀,谁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说到这里我突然止住不说话了。女儿的话一针见血,以前的我还自我感觉良好,恋爱时她爸爸在我眼里都是优点,实际每日油盐酱醋时我总是用放大镜、显微镜去挑剔他的小问题,总是嫌弃我老公不会干家务,不管孩子学习,不出去和朋友多聚聚等等。每天会抱怨,目的就想让他活成我设想的理想老公,KPI一堆一堆的。
勿忘初心,“人生若如初见”,保持第一天恋爱时的欣赏、爱慕和尊重,把每一天当作爱情的第一天。即使偶尔的差异,也要践行非暴力沟通,真正去包容和接纳,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合适的“场域”、设计重新开始的仪式……坚持不懈,重复美好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