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还在逼孩子吃饭?
饭桌上,一位4岁的孩子厌倦地用筷子拨弄着碗里的米饭和碗里仅有的一块猪肉。
“妈妈,我不想吃猪肉,不好吃!”
“不好吃也要吃,猪肉有营养。”
“我就是不想吃嘛……”
“别说了!让你吃就吃,别啰嗦!”妈妈显然被激怒了,大吼着丢给了孩子这句话。
小男孩不再说话,而是皱着眉头,用筷子“粘着”米饭,几粒几粒地往嘴巴里送。
妈妈叹了一口气,缓和了态度说:“你如果把这碗饭吃完了,我就给你买个雪糕。”
“好!”小男孩来了兴致,但是——吃了几口后,速度又慢了下来,“妈妈,我想去拉粑粑……”
“去去去,永远也别吃了!”妈妈的火爆又被点燃了,伸手把孩子饭碗的饭倒进了垃圾桶。
孩子呆坐着,再也没敢提上厕所,而是吃起了菜。
这是我某天在餐厅目睹隔壁饭桌母子的情景。
你家孩子也常常被逼着吃饭吗?
“我也不想逼呀,但孩子一口也不吃”,
“我家孩子很瘦,很担心她营养不良”,
“吃饭时如果不逼,饭后就说‘饿’,找各种零食”
“家里的老人喜欢逼,孩子从没喜欢过吃饭”,
……说的是你吗?
千百个不爱吃饭的熊孩子有千百种理由,但幼儿说的建议是——别再逼了,会带来逼饭“后遗症”!
▷认识“大脑食欲中枢”
你是否记得,当小婴儿躺在婴儿床上一会儿吸允手指,一会儿张嘴狂哭,便是肚子饿了。小婴儿通过啼哭告诉爸妈,“我要喝奶”,背后便是大脑食欲中枢(也叫摄食中枢)在起作用,它直接决定一个孩子想吃什么和吃多少,每个孩子的大脑食欲中枢决定的摄食量都不一样。美国儿童营养学家Nancy Krebs曾经警告父母们:多数孩子都很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基因遗传下去,所以他们的身体机制就是摄取符合身体生长的营养让生命延续,注意是“符合身体生长的营养”,而不是越多越好。所以,排除疾病或服用药物外,当一个孩子胃口不良、出现厌食,其实也是孩子的身体机制在起作用——比如某种食物营养摄取过多了而其他营养摄取不足,身体需要丰富的营养而不是单一的营养;或者是总体的食物食用过多了,肠胃需要自我修复一下。
除此之外,有不少父母担忧孩子太瘦了,就觉得孩子肯定是吃得不够。其实孩子瘦小,并不意味着不健康,只要孩子的体重稳定而不是持续往下掉,父母便不用担心。因为瘦或胖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体质。
▷孩子长期被逼迫吃饭有危害?3个逼饭“后遗症”
记得教育家约翰·杜威有句名言,他说,教育不是把外在的东西强迫孩子吸收,而是父母需要让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就是“主动意识”,简言之,在吃饭上就是“我要吃”,而不是“要我吃”。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到大被逼迫吃饭,会带来3个逼饭“后遗症”:
1、被动吃饭
记得有个冷笑话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每天骑车上学,妈妈每天晚上睡觉前会帮他给自行车打气。直至有一天,他的妈妈离开了。结果他的自行车干瘪瘪难以骑行,他便认为车坏了,随手丢给了路边的乞丐,并且重新买了一辆。没想到,自行车过几天又“坏”了……这是一个“妈妈从没告诉他自行车需要打气,孩子也不知道自行车需要打气”的、傻得让人心酸的故事。
当然,“吃”是人的基本需求,不需要爸妈告诉孩子每天需要吃饭,孩子饿了就会吃。但如果父母长期强迫孩子吃饭,孩子便有了很多心理依赖:比如哪天父母不喂不强迫便不吃;饭菜不可口便抗拒;父母没有条件交换不买玩具就不吃……因为“强迫”让孩子误会了——“我吃不吃是父母的责任”,“我不吃饭,父母自然会想办法”。结果便是父母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更伤脑筋。
2、害怕吃饭
强迫孩子吃饭,不同的家庭经常各施其法。
有些家庭会恐吓威胁孩子:“你不吃,我就不要你了”;
有些家庭会哄骗孩子:“你吃完了,我带你去买玩具”;
有些家庭会来软的:“妈妈做饭时切了手,流了很多血,你不吃就是不孝顺”;
有些家庭甚至直接搬暴力:在饭桌旁边摆上一根棍子或皮带。
……长期下来,孩子会对吃饭有巨大的压力,害怕有父母在场时吃饭。
曾经有一位妈妈跟我说,她的5岁女儿几乎每天在家里吃饭就会跟家人说“肚子疼”或“牙痛”之类的理由,但是当孩子每次到了姑妈家就吃得特别多,并且还是自己吃!为什么?因为姑妈每次在饭桌上都会问她:“你吃多少?想吃多少自己装、自己夹”,所以她会高高兴兴地装饭,高高兴兴地吃掉,遇到被人称赞还会吃得特起劲。这是两种不同的就餐氛围。
3、容易厌食
一个长期被强迫吃饭的孩子,因为在吃饭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让孩子的大脑对两者关连:“吃饭,就是不高兴”,这些孩子也最容易产生厌食状况,是一种从心理上对吃饭的厌倦影响了胃口。相反,如果孩子在吃饭时总是感受到愉悦情绪,包括对美味食物的愉悦或与大人互动的愉悦,这种愉悦情绪也会跟吃饭产生关连——“吃饭,就是很开心”,这样的孩子就会很爱吃饭。
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分析得很深刻,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
▷如何让孩子主动吃饭?
1、从小养成好习惯:让孩子把握“主动权”
这种习惯是,把吃饭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一个从宝宝婴儿期就让他们自己吃饭的家庭,是不会出现总不爱吃饭的孩子的,因为“吃”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在面对孩子吃饭的问题上,幼儿说建议的原则是这样的:大人负责决定孩子吃什么,从每天的做饭上保证营养的供应;但吃不吃或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把“吃饭”的责任归还孩子。
那些已经养成了强迫孩子吃饭习惯的家庭,也可以从现在开始,改掉所有强迫的做法,把“吃饭”的责任归还孩子。虽然这些孩子可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不吃饭或抗拒吃饭,但很快地,他的生物本能会让他很快便开始主动吃饭的,父母不用过于担忧。
2、 一点心理小技巧:建立积极的心理关连
曾记得心理学家格兰尼.菲齐蒙斯有个研究,他在一间学校推广健康饮食,呼吁孩子们多吃水果蔬菜。菲齐蒙斯对比了多种做法后,最终在孩子们的学校饭堂拉上标语。这句标语是这样写的:每天餐厅的盘子里都需要五种水果和蔬菜。结果很多孩子每当走进饭堂就见到这条标语,并且每次端着盘子打饭时,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标语里的“餐厅的盘子”,结果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孩子摄入的水果蔬菜提高了25%。“盘子”和“五种蔬果”在孩子的内心产生了心理关连——“拿起盘子”,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要放上五种水果和蔬菜”。
父母在孩子的吃饭上,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做法。
我常常会跟家里的孩子说这些话,“吃饭香的小朋友会长得又高又壮”,“吃鸡蛋和肉能长肌肉”,“吃米饭会更有力量”,“吃鱼能长脑袋变聪明”,“吃青菜水果会长得更帅更漂亮”……简单的概念配对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关注,虽然每种食物对应的营养价值并没有这么单一,但简单的因果容易让孩子记住,从而产生心理关连,驱动他们积极地行动。
有一天,儿子吃饱饭跑过来,掀起肚皮让我看,并且还问我:“妈妈,有什么变化没?”我一开始一脸懵。
“我今天吃了很多牛肉和鸡蛋!我有六块腹肌了,是不是很强壮?”
事实上,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圆鼓鼓的小肚子,他的话让我笑出了内伤。
所以,别通过“爱”的借口强迫孩子,任何强迫,都已经违背了“规律”。只有遵照“规律”,孩子才能回归快乐、回归成长……
关键字:逼迫吃饭、食欲中枢、母婴育儿、幼儿心理、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学习国外心理学家们知识,分享科学、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