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作者:樊荣强
常常有人告诉我,他不喜欢读书。至于为什么不喜欢读书,理由五花八门。其主要的原因,还是读不进去,一读书就头疼,想打瞌睡。
人的一生是不是必须要读书,那倒未必。地球上有无数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他也过完了一生,而且还可能很幸福。
书有何用?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在整个人类的层面,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后人不必一切都从零开始去研究,而可以借助前人的知识成果,顺着阶梯爬上更高的境界。从个人层面来讲,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较快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我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甚至有点儿嗜书如命的样子,每天不看看书,心里就痒痒的,感觉欠了点什么。
这个习惯如何养成,现在很难解释。记忆当中,我最早爱书,与上幼儿园有关。6岁的时候,妈妈要送我去幼儿园上学,我不知什么原因,偏偏不去。
多次被打过、被骂过之后,有一天,被大姐送到了幼儿园教室门前,扛不住了,提了一个条件:要大姐回家给我拿一块红糖,我就上学。大姐满足了这个简单的条件,于是我进了教室。第二天一早,我自己就主动往幼儿园跑。问我为什么?我说老师讲故事好听。
当然,更多好听的故事,书里面有。逐渐地,我学会了认字,学会了自己看书,不知不觉地,书就成了我人生进步的阶梯。
书究竟有何用?每个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其实是个非常现实的说法。书不仅解决我们物质层面的一些问题与需求,还能够给我们精神上带来满足。
生命三重
曾经有学生问我,平时喜欢读什么书?我说喜欢读三类书。一类是专业书籍,这有助于解决生计问题。一类是休闲书籍,比如笑话书,可以用来打发时间,调节心情。一类是哲学书错,可以解决心灵的归依问题。
其实,这里从读书谈到了生命的三重架构。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许多人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人的生命除了身体、心智之外,还有灵性。
第一重生命:身体。就身体而言,人的一生无外乎生老病死。不过,这个身体也给人带来许多的成就和无限的快乐,包括通常所谓的形象气质以及世俗的功业。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行,吃喝拉撒都不利索,更别说干事创业,享受人生。我认为,身体好的标准包括三个:一是健康,二是强壮,三是敏捷。
第二重生命:心智。所谓心智包括三个部分:知、情、意。每个人生下来都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而稍加教导,就会增加知识;人心还有情感体验的功能,与物相交、与人相处,就会有情绪发生,就会培养出感情。人还有欲望与意志,只要愿意就能够采取行动,战胜挑战,使外物发生改变。一个人如果能够不断提高心智水平,改变心智模式,就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第三重生命:灵性。灵性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它决定着人生命的高度以及厚重与否。如果说心智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那么灵性则将人与人之间的境界拉开了差距。一个有灵性的人,他的道德与思想将得到升华,超凡卓绝,灵魂高贵。比如,一个人虔诚信仰宗教,人生态度则显得圆融而不固执,容易表现出爱心与善行,并且不会盲目地恐惧死亡。
人生即修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和动物的差别,就在于人有理性,懂得反省,能够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方式去生活。
苏格拉底还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痛苦的人,一种是快乐的猪。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苏格拉底睿智与伟大,把人生视为一场修行。他原本可以像普通人的样子过简单快乐的生活,而他却选择做痛苦的人。
他一生都在苦苦的思索与追求,通过独特的诘问方式——问答形式使人纠正、放弃原有的错误观念,产生新思想,寻找人生永恒的真理以摆脱痛苦。
有人状告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思想,他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依然被判处有罪。他的学生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并为他打通关节,让他从狱中逃走。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赴死,名垂青史。
人生是一场痛苦的修行,若以生命的身、心、灵三层架构来分析人生的幸福,为数不少的人停留在身体层面,更多的人停留在心智层面,而只有少数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才达致灵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