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四》笔记4-8(7)

素问·阴阳离合论

七、开阖枢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9、再论开阖枢

三阴三阳关系图


再看看这张图: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少阴为阖,厥阴为枢。

其中太阳、太阴一个最表,一个最里,为开,所谓开,当指释放与吸收。太阳吸收外面的能量,太阴吸收里面的能量,光吸收还不行,还得释放。

阳明、少阴为阖,阖,有关闭、和合之意,应指储存能量。阳明储存太阴的能量,少阴储存太阳的能量。阳明足,全身运化有力;少阴足,心肾相交能力强,生命就旺健。阳明足,全身运化有力;少阴足,心肾相交能力强,生命就旺健。

少阳、厥阴为枢,枢,指开合之间的一种变频与转换能力,没有少阳、厥阴这一圈枢纽,生命的内外则无法交通。少阳主将无形的能量——气,转换成有形,厥阴主将有形的能量——血,转换成无形。

所以开阖枢是生命一种高度有序的、和谐的自组织行为。

把开阖枢的位置及功能确定后,就明白了其表里的关系。比如,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不开,少阴就得启动能量,来助太阳之开。例如发烧,太阳受寒,人就怕风怕冷,少阴有劲,人就发热以攻寒,桂枝汤就是调动少阴的力量来祛寒解表。现在讲桂枝汤的人习惯强调桂枝调和营卫的功能,而不知桂枝最大的作用在于通心阳。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阳明是胃和大肠,作为腔体,能收能放是关键,都由阳明所主,你要想储存能量,首先要胃好、大肠好。阳明胃足了,吃得多了全靠太阴的运化;太阴肺气足了,大肠才能更好地运化。在治疗学上,比如阳明胃太盛,人就消谷善饥,太阴脾就得调适运化;阳明大肠燥火过盛,就会大便干燥,太阴肺就要清润以肃降。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是三焦和胆,主气化;厥阴是心包和肝,主输布和代谢。没有气化、输布和代谢,生命就是僵死的、无活力的。少阳过度和不及,气化就过强或过弱。厥阴过度或不及,输布和代谢就过强或过弱。

其实,一切又都是人生的比喻。只收不放,只阖不开,就是贪;不知变通、枢转,就是傻。而贪和傻,又都是生命的过度与不及。就好比人的小气、拘谨,首先是身体气血的小气与拘谨。所以,别老问人的性情能改变吗,只要能改变气血,性情就能改变。

三阴三阳不过是在讲:一个阳的变化,一个阴的变化。太阳太阴居最外最里,其功能在于释放和吸收——“太阳之上,寒气制之”,就是用寒气来制约其释放,如果一直在释放,人一定是受不了的。晒太阳为什么好,就是在发挥体表太阳吸收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是阴和阳的统一,绝不可单一。有皮必有毛,有毛必有皮。讲来讲去,中医就两个字——“阴阳”。

阳明藏的是什么能量?只要是阳,藏的都是无形之能量。有人说胃和大肠里面全是有形的东西啊,饭是食物,但把它气化了以后都是气和血,之所以称它们为阳明,就是要把自己的东西化成无形之能量。我们重视的是食物和便便,而阴阳,重视的是无形的气。

“少阴藏有形之能量”,少阴是心和肾,心藏的是血,肾藏的是精。所以说少阴藏的是有形的能量,但最终,我们的生命还是要靠心血和肾精化成的君火和相火来支撑。所以最终,生命以阴阳来体现,而不是由有形的事物来彰显。所以最终生命以阴阳来体现而不是由有形的事物来彰显。

而所有的转变——有形到无形,无形到有形;阴到阳、阳到阴,统统由枢纽少阳和厥阴来完成。枢纽就是门轴,这边放那边收,这边收那边放,可何时收、何时放,谁来决定?枢纽。如果收还没收够,放了也不行。从来收与放,都应该是局,布置好了才行。

少阳和厥阴为枢纽,就主变换与转换。比如小肠营养过剩了,可是生命不会贪了又贪,于是就要枢纽来发挥作用了,少阳主将有形的事物转换为无形,厥阴主将无形的事物转换成有形。少阳三焦和胆是一股青春的能量,它们能化掉多余的东西,让我们这个腔子保持恒温。所谓枢纽,就是生命由少阳温熏着、调控着,大火和小火对生命都是种伤害。

这一篇至关重,是因为三阴三阳没弄懂,就懂不了《伤寒论》。其实《伤寒论》里的所谓六经,不过就是六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中,从阳到阴的转换是靠少阳来完成的,而从阴到阳的转换是靠厥阴来完成的,这就是少阳和厥阴同为枢纽的意义。如果病在厥阴,辨证准确的话,是可以通过服药直入太阳的,这也是厥阴证里的“当归四逆汤”和“桂枝汤”很相像的原因。“当归四逆汤”中的当归、通草、细辛、大枣等把重点放在厥阴的血虚寒凝上,但光补血、祛寒还不够,必须通阳而养阳才能持久,所以桂枝、白芍、炙甘草等已趋向太阳的药材,可以解决阳虚寒凝的问题。如此,全方位解决四肢厥逆的问题,人体便从厥逆之冰冷重新变得温暖如春。一说到辨证,很多人都知道病在厥阴的话,是病已深入,四肢厥逆冰冷通常也是人之将死的一个现象,但不知厥阴为枢纽,只要知道气机之转折,便有机会力挽狂澜,救人于危难。

这,就是开阖枢于生命的意义。

三阴三阳开阖枢这套系统非常了不起,告诉我们阴阳如何定位、定向,以及如何用。

10、阴阳冲冲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这一句是总结三阴的,翻译过来就是:三阴之开阖枢,不得相失错乱。三阴相抟而不沉沦,实则是一阴罢了。

我们的身体是一团太和之气,分不出所谓阴阳。人体是什么?浑然一气耳,就是一气。一气的三种变化,就叫开、阖、枢。这一气,当它为开的状态时,阳经就是太阳,阴经就为太阴。这一气,当它聚集能量的时候,就为阳明,就为少阴。当它是枢纽的状态时,就是少阳和厥阴。三阳,搏(抟)而勿浮;三阴,搏(抟)而勿沉。把一个东西揉在一起叫“抟”,“抟”这个字特别妙,三阴三阳,都揉在一起,反复地揉,就像揉一个太极球一样。

一切概念都是勉强命名,虽然名可名非常名,但命名还是让我们的认知有些规律。比如这个图,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明确阴与阳的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这句就在解释三阴三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要解决寒的问题一定要用少阴,因为少阴之上是热气,就是用热来对治寒。“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太阴就是湿气,而阳明的本气是燥气,所以燥气正好对治湿气。“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这句是说用太阳之寒气对治少阴之热气。“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这句不仅说少阳之火对治厥阴之风气,而且认证了厥阴和少阳同为枢纽的关系。中医真的是步步设局,步步微妙。也就是说,生命本身已经匹配好了,三阴、三阳,有本性,又有制约本性的东西,一切匹配好了,人体就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叫自救,叫自愈。为什么能够自救、自愈?因为身体本身就自带着药来的。太阳受寒是不是得发烧?受寒为什么会发烧?因为少阴热气开始起作用了,所以受寒发烧属于自救。如果一受寒就去打点滴,就等于寒上加寒,慢慢地,免疫力就破坏了。

为什么发烧难治,因为辨证不准确就很难治。发烧,到底用桂枝汤,还是麻黄汤,还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还是理中汤、四逆汤?全看我们如何用医理辨证。现在人认为发烧就是炎症,可如果按西医检测的结果来看,麻黄和桂枝都不消炎,为什么它们可以把烧给退了?桂枝汤治感冒发烧,可桂枝汤里没有麻黄,而麻黄汤里必须有桂枝,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太阳受寒,光用麻黄揭盖子没有用,还得有桂枝在里面通心阳,调和营卫,才能揭开盖子;否则,反复揭盖子,人也会虚掉。

除了麻黄,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的人体皮毛立马开?恐惧。人一恐惧,汗毛一下就直立了。这也是少阴肾与太阳皮毛的关系。比如有的男人会因为惊吓而导致阳痿。

曲黎敏老师在书中讲了一个案例,很有确趣。说在临床上,曲老师曾治疗过一个每天傍晚5点准时发低烧的男孩,十多年哪里都治不好。其实傍晚5点发烧本身就不好,傍晚5点到7点是酉时肾经当令,发高烧,说明肾精还有劲,而低烧,就是肾精已经虚亏了。那孩子是个高中生,把过脉后,曲老师就问孩子和家长:十多年前的傍晚时分,孩子受过一次大的惊吓,你们能想起来吗,比如车祸什么的?因为脉上显现有车祸脉和惊吓脉。他的家长大吃一惊,说确实发生过一次车祸,而且就在十年前,孩子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病的,但没有人发现孩子的病与车祸有关,家长也没有想到这种关联。说孩子的病跟惊吓有关,车祸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应该还有其他的原因。因为孩子说完全不记得这场车祸。有些孩子生病的原因很奇葩——他们非常明白只有生病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在这个孩子上,就是这种情况。

家长依旧沉默着。曲老师说,为了彻底治愈孩子的病,索性把旧账都挑明了才好。于是曲老师说:车祸的发生,是因为你们俩在吵架吧?母亲当场就哭了,父亲沉默不语。于是,一切都清晰了。原来这是一场车祸救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夫妻吵架要离婚,小孩子也听明白了,对小孩而言,爸爸妈妈离婚的恐惧比车祸更吓人、更伤肾。于是,这场车祸把这个将要破碎的家重新凝聚在一起,孩子脑子朦胧,但身体是聪慧的,在潜意识里把车祸变成一种疾病,每天犯一回,每天傍晚低烧,以博取父母的关爱。最后曲老师说,咱们这次把这件事说明白了,也就该把这件事结束了,孩子再吃点药,这事就彻底解决了。果然,孩子被彻底治愈,而且,这孩子因为这次奇妙的治疗体验,彻底爱上了中医。(中医,真的很神奇)

中医治病原理,是人不病的时候一团太和之气,而人病了以后才可以见六气。天地先有六气,在人身上才分出中医最重要的理论三阴三阳,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中医说三阴三阳。

最后一句:“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阴阳冲冲”,实则就是老子“冲气以为合”之意。阴阳之气相和,“积传为一周”,形成了一个太极球,形成了一个生命,“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开篇告诉我们人体里有三阴三阳,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人体没有三阴三阳,所以此篇命名为《阴阳离合论》,先讲三阴三阳,叫“离”,最后又说是一气,叫“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