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约600年时间。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建都,这就是现今商丘这个城市以商命名的来源。后来在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今鹤壁附近),所以商朝一直也称作殷商王朝(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西亳(bó),是洛阳商代的古称,又作亳,其位置在《禹贡》九州中豫州的河、洛之间,距今洛阳偃师城西10公里(《水经西亳为五帝时期帝喾的都城,商朝的立国之都。商汤即位商部落的首领时,定都南亳(今河南商丘)。在推翻夏后氏的统治之后,成汤在夏都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商代中期,商王盘庚迁殷前曾“从先王居”定都西亳。《指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从都之。”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从都之。”
历史学家司马光诗云: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这首诗是一幅描绘古城洛阳的山水画,也部分说出了洛阳何以成为古代中国十三朝都城的缘故。三川指的是伊河、洛河和黄河,它们像尼罗河之于埃及、恒河之于印度,以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于巴比伦一样孕育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洛阳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无霜期可长达7个月以上。年平均温度为12.2℃~14.6℃。近年来在洛阳地区五六个地方进行考古发现有象牙和象的下颌骨及身躯骨骼化石,最长的象牙长达3.3米,估计身高4米左右,属纳玛象品种。与人们就推断,《诗经》的卷首篇《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的也就是古代伊河或洛河水上的情景。西周初年,武王灭纣之后,在百废待举的情况下,首先营建洛邑,作为东都。据《史记·周《诗经》的《嵩高》篇中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这也就看出在那个年代,对洛阳地区展现的地理优势是多么重视。正因为如此,到了周成王时代,鉴于西北地区局势相对稳定,就决定在洛阳建立东周王朝。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56年秦灭周,一直延续了414年。在我国“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思就是说,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说:“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平民百姓。”“何尊”铭文中“中国”一词的出现,明白无误地表明“中国”的诞生地———雒邑,也就是当今的洛阳偃师商城位于偃师市西郊,1983年发现。从建筑结构看,有宫城、小城、大城、祭祀遗存等。偃师商城西南距二里头遗址仅6公里。偃师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发现至今,作为夏朝“大型都邑”,而且在夏被商汤取代之后成为商都的性质愈来愈明确。这就是《后汉书》中所说的“昔汤即桀于鸣条,而大城于亳”。?提起商汤夺取天下的历史,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个汤王,而是连续辅佐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等五代国君的贤臣良相伊尹。伊尹是一位治国名臣,辅佐汤王制定了各种法规,他要求官吏们一定得勤勤恳恳地工作,必须做出显著的成绩,否则将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于罚做奴隶。因此各级官吏都不敢玩忽职守,从而使得商初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伊尹是个弃儿,生下来就被扔在伊水河畔的桑林中,被采桑的女奴隶拣到收养,也就成了一个小奴隶。如郦道元所作《水经水经注·伊水》所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疱,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关于伊尹的故事,我是从小就听父亲和乡亲们反复咏传的,至今看了有关伊尹的正传,屡屡感到无限亲切。伊尹虽出身为奴隶,然而聪敏过人。他被商汤的左相仲虺推荐给汤王。当时求贤若渴的汤王,立即派人带着聘礼到有莘国去请伊尹,但有莘国的国君害怕伊尹被商国请回去后对自己不利,就找了个借口把伊尹抓了起来。汤王知道后十分失望,后来仲虺想了一个办法,建议汤王向有莘国君求婚,让伊尹作为有莘国的陪嫁奴隶,和有莘国君的女儿一起到商国来。就这样,伊尹到了商国后,汤王就封他为右相,和仲虺共谋国家大事。
汤王没有弟弟,他死后应当传位给长子,可是长子太丁比他的父亲商汤死得还早,所以按制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承王位。外丙继位3年就死了,又由外丙的弟弟中壬继位,中壬在位4年死去,于是,右相伊尹便以开国元老的身份决定,让中壬的儿子太甲继承王位。太甲是商汤的孙子。太8太甲继位,宰相伊尹辅政,伊尹苦口婆心,一连写了三篇文章让太甲阅读,教他学习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明君。
伊尹图像
太甲执政的头两年,遵照着祖宗的遗训,不敢违反。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他由着自己的性子,不把伊尹和祖宗留下的法度放在眼里,任意欺压百姓,强征暴敛。伊尹侍奉太甲,率领诸侯百官祭祀先王商汤,宣宣讲汤王的大功大德,告诫太甲重视天命,当好国君,遵守先王。太甲仍然不闻不理。伊尹自然不肯罢休。伊尹以国家利益为重,大胆地把太甲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的桐宫(今偃师老城东北)。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没有另立新王,自己暂时管理国家大事,亲自处理朝政。太甲被放逐到桐宫,是让他看到他的祖父商汤的陵墓。可商汤虽是开国之君,坟墓却修得非常简陋,只修了一座低矮的宫室桐宫,供一年一度之用。守墓人知道太甲被放逐到桐宫,是由于不守祖宗制度所致,就每天给太甲讲述商汤当年创业艰难的故事,以及商商汤制定的法律条规,教育太甲以祖父为榜样,有所作为。三年之后,太甲在桐宫确实从善自新。伊尹得知后,便带领文武大臣,从桐宫迎接太甲回到亳都,把国家政权交还于他。太甲重新登上王位后,接受过去沉痛的教训,小心谨慎地遵照祖宗的规矩办事,在伊尹等大臣的协助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商王朝这个奴隶制国家逐渐繁荣强大起来。
太甲死后,伊尹认为太甲能以失足为鉴,勤政惜民,遵循汤制,治国有方,不失为一代明君,尊太甲为“中宗”。伊尹一生保佐五代国君,以百岁有余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