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篇”真不是那么容易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讲一名14岁女孩因为学业压力大、母亲期望值过高,经常责骂、父亲工作不在身边,导致非常缺爱,患上抑郁症,在学校也没有朋友,这时一个男同学靠近了她,虽然她知道男孩人品不行,喜欢动手动脚,但极度缺爱的她仍将男同学的“关心”当成救命稻草,一次男孩强迫她发生性行为,虽然内心不愿意,她还是将自己的第一次交给了对方。事后女孩非常自责,觉得自己无耻,看不起自己,可是为了留住男孩,又一次又一次的与男孩发生了性行为,这持续了一年多,女孩越来越糟糕,还担心男孩玩腻了抛弃自己,更深深自责无法原谅自己,越来越崩溃。
女孩在经历了极度黑暗之后,向自己的妈妈求助,还好,妈妈没有责骂她,但由于当时正在给女孩办出国,妈妈不想花费时间,就劝女孩翻篇,远离这个人渣。但女孩每一天都在各种情绪纠缠中痛苦,经常想自杀,她开始想报复男孩,也要让他痛苦,开始和另一个男同学交往,这却引起了男孩在同学圈、朋友圈的攻击谩骂,也彻底毁了女孩的名声......出国后,女孩仍时常气愤难忍。
更可恨的是,男孩不知从哪打听到女孩的联系方式,假惺惺的想和女孩复合,女孩拒绝后,男孩很快又交了新女友,这让女孩更加陷入痛苦,为什么做错事的一方可以如此开心,她却要如此痛苦?
后来,女孩想借助一个很有名的心理辅导平台,将这件事公开,澄清事实,获取理解。而她的妈妈也选择了支持。最终女孩在咨询师的引导下,逐渐重新看待这件事情,也逐渐拾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我仔细看了咨询的内容,其实在前面相当长的时间,咨询师会抛出关键性的问题,比如“男孩强迫你时,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没有强硬拒绝”、“这对你是个很大的压力吧”、“妈妈建议你翻篇,你是怎么想的”,但大部分都是倾听,这些问题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它能让女孩逐步剖析自己,真切的看清楚当时的自己,看到自己当时的无助无力,看到当时的自己是多么需要情感支撑,人在极度口渴的时候,哪怕是毒酒,也想一口喝了啊,这也让女孩更能原谅自己、放过自己、心疼那个时候可怜的自己。
我还注意到,女孩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咨询师往往会总结归纳女孩的意思,再和女孩确认,“是这样吗”,比如“我懂了,你内心觉得超级不公平,因为你是受害者,你痛苦,但是他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反而博得了同情”、“是不是对你来说,这种负面的感受和情绪是压倒性的,你跟自己说,我是快乐和幸福的,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这既让女孩获得了共情,也更加让她看清了事实。
当女孩陈述完事件本身后,咨询师并没有直接开始引导女孩应该怎样怎样,她而是问“对于这件事,你期待什么样的结果”、“对于你自己继续往前走,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其实女孩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是好的,不然她不会这么痛苦,她希望自己成绩变好,考医学院,可以让别人因自己而更好,并且她还做志愿者。听到这些后,咨询师给了积极的回应“太好了!真好!”、“听你这么说,觉得你声音都不一样了”。引导女孩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给自己一个方向,发现了吗,不是咨询师告诉女孩,你要去忘记,要给自己一个目标,而是女孩自己去思考、去设想。
接下来,咨询师的话语相对多了点,“生活中的事不是那么容易翻篇的”,这真的触到了女孩最柔软的内心深处,但“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它”,这可比简单的建议“你就让它过去吧”有用很多,而“现在你知道盲目迎合别人,最后是伤害自己。面对未来的关系,你就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到底要的是什么”,让女孩重新审视过去的这段经历,带给自己的不单单是痛苦,而听到“没准以后你能够做一个项目,有关未成年女孩如何自我保护和自救”,女孩的语气明显有了生机“那不错哎!”,你看,全是赋予能量,将伤害化作了力量。
最后,咨询师很客观的帮女孩分析公开这件事会带来哪些后果,会有什么风险,很理性的告诉女孩“你的发声可以提醒更多处在纠结中的女孩”,但“你左右不了所有人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在“惩罚男孩”这个核心问题上,也是很客观的分析,“如果法律制裁,那要专业人士,不仅需要证据链,而且需要再次直面”,而且还给出一个崭新的视角“真正去报复一个人,不是去恨他,而是不在乎他”,这超出了一个14岁女孩的认知,咨询师慢慢引导“你恨他,说明他的一举一动牵连着你,当你有足够的力量往前走,你就会觉得,他算什么呀”,女孩思考后说“不无道理”,咨询师还是很客观的说“这肯定需要时间”,既让女孩获得力量,同时也指出问题。
女孩妈妈肯定比咨询师更深深爱着女孩,为什么在妈妈这里,女孩没有获得这样的支持呢?
妈妈没有错,我甚至都能想象妈妈得知此事的心情,她肯定很慌乱、很气愤,再加上女孩患有抑郁症,这期间给妈妈带来的煎熬和能量透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还有生活的问题、工作的问题,可以想象妈妈就像一头拼命挣扎在沙漠中的骆驼,她哪里还有能量可以给予孩子呢,她已经很棒了,没有责骂,而且抛却了世俗眼光,选择支持女孩公开此事,这非常重要,想象一下,如果妈妈阻挠,那么孩子就失去了这重要的对话机会,妈妈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妈妈无疑是很棒的。
我谈这件事,是想我们能更好的学会沟通助人,不管是对我们的家人还是他人。你看,女孩刚来时,她的情绪仿佛是一个要爆炸的气球,而她的能量场是一个瘪瘪的气球,此时咨询师选择认真倾听,理解她的感受,你看,咨询师的“你有没有很害怕”、“你有没有想过求助”、“你有什么想法”,始终让女孩宣泄倾诉,而且注重女孩的感受,我们常说内动力是最重要的,可是我们经常又迫不及待地去教育他人,在没有足够的情感支撑下,教育的潜台词是“你这样是不对的”,那无疑是在往本就膨胀的情绪气球里充气,对方要么暴跳如雷,要么无力反驳。
其实别人向你求助,是想寻求解决办法,所以很多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毫无用处的话,比如“学会翻篇”、“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真的是毒鸡汤,很容易让人抓狂,她要能翻篇、能放下,还有这些问题吗。此时还不如静静倾听,你的感受我get到了,理解共情真的非常重要,它是语言式拥抱,能让人先从重压中透口气,缓一缓,情绪压力也就缓解下来了。
你要相信,向你求助的人,都是希望自己变好的,都是想找寻生活的光亮的。咨询师不是给女孩树立目标,而是让她自己找寻目标,看到那束光,咨询师发问“对继续走下去,你有什么想法”,果然,女孩有梦想,还做过志愿者,咨询师的“好,太好了”无疑在给能量气球充气,而“你可以帮助未成年女孩学会如何自我保护和自救”,更是不断的给能量气球充气。
一个嚎啕大哭的人听不进去劝,只有情绪气球不断释放、能量气球不断充气时,对方才有力量去倾听去理解。在引导时,咨询师也非常的客观,对风险点也分析充分,不能只画饼,那样很容易想象的太过美好,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容易玻璃心。另外,咨询师也引导女孩跳出固有思维,给出崭新的观点——“遗忘就是最好的报复”,这些道理我们也懂,但如何循序渐进,让对方get到,是需要艺术的。
我尝试着归纳下,注意关键问题,帮助对方思考事情发生的原因;注意回踩情绪点,除了共情,还帮助对方看清当时自己的状态,避免一味自责;注意启发式问题,每个人都本自具足,你只需要多启发,她的小宇宙定能运转起来;注意挖掘自驱力,而不是简单大道理,目标一定是自己树立才有动力;注意客观实际,切忌画大饼,认识到困难并努力前行,才是真正的力量。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