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成事之人”;对于古人来说是“最后一个圣人”;对于近代人来说是“开拓近代第一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呢?难道他天生就是这样的天才吗?我们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呢?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中年以后,他的作画风格由方正刻板变为圆通世故,大刚若柔,大智若愚,由此与官场大体相安,成就了底定东南的大业。这番变化,得益于一生中的几次大挫折。
所以,有时挫折可能并一定是坏事,曾国藩在遇到挫折后,能够不断反思自己,不断修正自己,让自己从一个愤青变成了圆通世故的人,直至成就了一生的伟业,我们可能做不了曾国藩,但是,他这样的转变,直至成功,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吗?
二十一岁的曾国藩考了六年的科举考试,却一直没有考中,还被说“文理太浅,以俏生注册”,他受到刺激,再次奋发图强,第七次终于考中秀才。
相当于我们六次参加高考都没有考中,可想想周边人的目光,还被说文理太浅。有多少人能够屡败屡战,再受到刺激后,反思自己,努力奋斗,取得长足进步,直到考取秀才,这需要的是勇气。我们在经历挫折两次、三次后,我想就有人打退堂鼓,或者放弃了,甚至还有人放弃自己。我们应该学习他一直保持屡败屡战的勇气,受到挫折一直勇往直前,不断反思自己,直至找到正确的方法,直到成功。
三十出头的曾国藩,十年升七级,已算幸运,不过他的抱负是怎样救国家于水火,那时清朝政府,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朝廷更是腐败严重,这与他的抱负大相径庭。道光去世后,咸丰帝上台,纳谏,曾国藩终于等到机会上书直言,第一篇就陈列了官场很多腐败现象,虽得到咸丰帝赞扬,可以想象,这篇文章会得罪多少官场官员,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他甚至最后陈述直接列举咸丰帝的缺点,二十来岁刚当皇帝,怎可能忍受得了这个。可见当时曾国藩做事还不够成熟,虽三十来岁还是血气方刚,冲动鲁莽,在京城已无容身之地。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惨痛代价,跌倒后又不断反思自己。
在湖南奔丧之时,咸丰帝让他举办团练来对抗太平天国,办起湘军来有声有色,绞杀地方土匪。可是却没有得到好名声,虽有功绩,却得罪了当地官场和群众。这里可以看出他虽然有能力,可能居高自傲,不能谦虚谨慎,言语行为失当,导致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差点惨遭绿营杀害,命悬一线,自己吃了哑巴亏,差点命丧黄泉,虽有功绩,也有能力,也只能卷铺盖走人。
已四十四五的曾国藩,在江西再次组建湘军,以少胜多把天平天国打得大败,可见曾国藩确实是有能力之人,但同时江西巡抚却处处针对他,他上书咸丰帝弹劾江西巡抚,由于曾国藩战功作著,罢免了江西巡抚,曾国藩赢了,却得罪了整个江西官场,他在江西还怎么能混的下去,又萌生去意。
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虽能力出众,却刚愎自用,不懂圆滑处事。结果虽有功绩,但却处境艰难。
在任何地方,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只有左右逢源,善于同各种各样打交道,才能利于不败之地。做人要有能力,要干出政绩,也要善于同他人相处。如果自认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其他人,最后只能孤家寡人,处处受制。所以,要善于同不如自己的人、平平常常的一般人,甚至是还未开化的小孩性格一样的人处理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作为领导者,下属能力素质有高低,有的能力素质远远低于你,对于这样的人就不要报以希望,他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不要交办任何事,特别是大事,不然只会坏事。对于这样的人,他干好他的事,管理好不出事即可。
最后,在父亲去世后,抛下部队逃回来家守丧。咸丰帝需要人才,让他赶紧回到部队,他却讨价还价,想趁机要实权。则,太平军自乱,咸丰帝觉得不再需要他,让他守丧到何时都行。弄得曾国藩竹篮打水,他懊恼至极,性情大变,像一个愤怒的公牛。直到再次拿起书本发现,遇见所有不平事的原因都在自己,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不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高人一等,从此圆滑处事,左右逢源,以柔克刚。
在家反思两年后,太平军再次强大,咸丰帝又让曾国藩出山,此时曾国藩四十来岁,出山后把能力素质和为人处世运用到了最高境界,人生也慢慢走向了灭亡巅峰,创造力伟业。
想想曾国藩遇到的挫折,再想想我们遇到的挫折,曾国藩是大起大落,我们又怎么能比呢?曾国藩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在四十才重新找到自己的正确道路。所以,不要着急,只要不断努力,坚持学习思考,现在也都还不算晚。我们不求像曾国藩那样立大功,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人生做出最大的业绩,成就自己的一生,不后悔这一生。曾国藩与皇帝都闹翻了,可想他的处境有多艰难,哪怕现在你与老板闹翻了,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不要急躁,不要放弃,坚持学习、思考,尽最大努力去实践,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有收获。